English

武汉常青花园社区:花儿缘何这样红

2009-08-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王超 我有话说

一湖碧水波光粼粼,满园绿树苍翠成荫,亭台水榭相映成趣,风清气淳景色怡人。置身其间,你以为到了公园吗?不,这里是武汉常青花园社区。10万居民赞誉她是美丽的花园、精神的乐园、温馨的家园。

常青花园这朵社区文明之花缘何能艳丽绽放、光彩夺目呢?常青花园新区党委书记刘光本认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开

放的视野、先进的理念、超常的胆识、创新的举措推进社区文明建设。

“住得了”如何变成“住得好”

在常青花园,推窗可见绿色,移步可见美景,人行其中,仿佛置身鸟语花香的公园。

作为武汉市最大安居工程之一,刘光本说,我们有个共同的追求,把营造一个舒心、舒适的家园作为第一追求,让居民不仅“住得了”,更要“住得好”。为实现这个追求,在功能布局上,社区住宅区与商业区隔离,住宅区入口设小商业门点,住宅区主要入口处设中心超市。生态建设上,全区绿化率达43%,大大高于国家标准。康居公司还拿出200多亩的黄金地块,投资7000多万元,建起社区中心公园,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休闲场所。

社区在发展,新组团档次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多,配套越来越齐,老组团环境相对落后。“不能因为老组团房子已经卖完而不管”,常青花园新区再投资600多万元,对老组团进行道路绿化建设,全面提升配套功能。

人人爱区,人人维护。社区居民义务组建的“楼道杂物清理服务队”、“市容环境义务督察队”、“文明行为劝导队”等队伍不断壮大,在社区广泛开展“清洁环境、美化家园”、“文明过马路劝导”、“共建文明示范路”等实践活动。

居民自治创新社区管理

2006年,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方案首次亮相。该方案显示:地铁四号线穿过张公堤进入常青花园后,将以“轻轨”的面目出现。这与先前传说的“地铁将进入常青花园”不一致,立即在常青花园数万居民中引起轩然大波。

轨道四号线进入常青花园后,是以“地铁”还是“轻轨”的形式出现,直接影响数万群众的利益。新区党委和管委会工作人员立即深入居民中,收集民意。很快,两份凝聚着10万常青花园居民心声的提案、建议通过社区内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递交到武汉市人大和市政协机关,专呈到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决策者手中。

居民的集体意见很快被市政府采纳,重新将“轻轨”改为“地铁”。在常青花园,这是居民自治机构成功处理危机事件的案例。多年来,社区内的许多矛盾都被居民自治团体化解。

新区管委会、康居公司、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了“建管”并重、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综合性管理新体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常青花园认真履行文化教育、社会化服务、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管理职能,将其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这里,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一起计划外超生。

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友情

刘光本说,社区的精髓在于其文化功能,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在社区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这样既培养了“能人”,又使大家在活动中互相了解,邻里关系其乐融融。

在社区,有常年出版的《常青资讯》、《广播电视周报》常青花园专刊等文化媒体。2007年编撰出版的系列和谐文化丛书之一――《常青放歌》,345首诗词作品,均出自社区居民之手。在这里,先后成立了老年书画研究会、常青艺术团等数十个文体组织,成立了艺术团、百人腰鼓队等文体团队,并指导群众自发组织花卉协会、诗书画社等20多个文体组织,吸引了万余居民的积极参与。

通过共同参与文体活动,居民之间心理距离贴得更近、和谐氛围更浓;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把“一切为了便民”的工作宗旨落到实处,在服务群众中凝聚人心;通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并对每个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切实满足群众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开展“邻里守望”等多种活动,构建起各种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