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桂林做好科学保护漓江大文章

2009-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于敏 我有话说

清澈见底的水中鱼虾悠游,奇灵秀美的山峰倒影如镜,两岸碧绿的凤尾竹迎风摇曳……漓江,这一造化天成的人间美景,令无数中外游客为之沉醉,流连忘返。

而今,这条城市的血脉之河在精心呵护下,愈加散发出盎然生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桂林市以“科学保护漓江”为主题,着力破解发展与保护的难题

,坚定地实践着让漓江碧水长流的真义。

科学保护漓江,已成为矢志不渝的城市信念,成为当地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整座城市的共识。

坚持开放式发展式保护

漓江的保护之路怎样走,是桂林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也成了桂林和谐发展必经的选择。“我们一定要找到保护与发展的突破口,走一条科学保护漓江的路子,这就应该有别于传统的保护,而是开放式保护、发展式保护。”桂林市委书记刘君掷地有声地说。

为缓解漓江的环境压力,桂林已有33家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工作,有计划地进入桂林各大工业园区,今年还要实施搬迁改造企业16家。至2011年止,城区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将完成搬迁改造。

在漓江沿岸采访,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现代农业气息。阳朔镇矮山村村民徐永德今年4月份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3个沼气池,每天除可以处理猪粪尿等污水4吨外,还能把沼液打到自家鱼塘里,用沼渣做肥料,实现循环利用。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让农民在尝到甜头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开放式保护漓江,意味着不只是单纯性地保护,而是边保护,边合理利用。《印象・刘三姐》以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为舞台,开创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对于在漓江上作山水实景演出,有关部门并没有“一票否决”,而是在环保要求上颇为严格。为此投资方在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漓江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整个歌圩被绿色覆盖,绿化率达到了90%以上。

以创新思维指导科学决策

桂林城区的困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凸显:如今仅有58.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却居住着76万城区常住人口,每年还要接待1600万人次游客和所辖12个县的400多万流动人口。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使母亲河漓江正日益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

保护漓江刻不容缓,城市发展又时不我待。桂林如何找到平衡的支点,实现良性互动?桂林西部地域开阔,远离漓江,既有利于中部老城区工业企业内部转移,也有利于拉开城市框架,积聚人气。于是,向来以保护漓江为“底线”的桂林市委市政府,以创新思维奏响了西扩序曲――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

向西,是保护漓江、实现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战略决策;向西,是创造新的空间、实现这座城市科学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2009年6月1日,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创业大厦、市民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市政和公共设施基础建设项目在临桂新区开工。这标志着桂林西迁战略,从这一天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破题”。

走进临桂秧塘工业园,只见一座座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工地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工业园区,吸引了大批项目进驻,正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小洼地”。

向西发展的新路线图的开拓,使得桂林经济的内涵更加丰盈:以漓江为主体的山水旅游经济会因减轻负担而丰富;以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链会有更大的城市空间来加速转动;以新城区经济为载体的工业产业则会因获得更丰富的土地资源而突飞猛进……

既要漓江美如画,又要群众生活似蜜甜

漓江沿岸树不能砍,沙不能挖,鱼不能养,部分沿岸群众一度靠水不能吃水,靠山不能吃山,人均收入通常只有桂林市平均水平的70%。

阳朔县沿江涉及两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其中杨堤乡浪石村至今未通公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这些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障碍。既要漓江美如画,又要群众生活似蜜甜。阳朔县委、县政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按照“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高度重视百里漓江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工作,已经安排了首批资金300万元,用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

岩塘村村民黄小妹赖以生存的土地,因开展临桂新区建设而被征用,生计受到一定影响。正当她一筹莫展时,政府对失地的村民们进行了就业培训。在政府的扶持下,现今黄小妹和她的姐妹们一块进了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失地的同时,我们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日子越过越舒坦哪!”她笑着说道。

“科学发展,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关注民生,让老百姓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就是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最根本的途径。”桂林市长李志刚如是说。

科学保护漓江,也让不少企业从中体会到了喜悦之情。搬迁后的万向钱潮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不仅厂房面积扩大了2-3倍,而且年产值由几千万上升为亿元,并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形成4亿元的产出能力。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有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不到18个亿,到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桂林这座山水名城,在科学保护漓江中,实现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兼得的愿景。

 

一个好的主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科学保护漓江”这一主题,着力破解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难题。桂林的做法给我们诸多启示。

漓江,与桂林这个城市休戚相关、生息相连。她是这个城市的精髓,只有保护好漓江,才能留住桂林的魂。而另一方面,要真正保护好漓江,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巨大的牺牲,政府还要为此加倍的投入。如何在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与加快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桂林在发展中直面的最大实际。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桂林人的选择是实践,通过生动的实践,去深化“科学保护漓江”这一主题。不以牺牲环境来加快发展,这是桂林市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底线;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管理,这是漓江沿岸大大小小企业的共识;人人有义务保护自己的母亲河,成为市民在生活中已形成的一个习惯。重在实践,贵在创新,落在实效,正是全体桂林人脚踏实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守护了漓江这一大自然赐予的瑰宝。

解决突出问题是突出实践特色的关键。由于长期的环境保护,花费了政府大量资金,沿岸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加快发展的步伐,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让社会变得更和谐,这是桂林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桂林,以创新思维推动科学保护漓江的系列决策,正在稳步付诸实践。通过实施“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城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在给生态环境减负的同时,桂林城市经济的内涵更加丰盈,产业结构更加科学,群众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实惠。我们有理由相信,桂林人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将进一步诠释“科学保护漓江”这一主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