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新视角

2009-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法频 我有话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沿海发达省份,中国涌起“民工潮”。与之相应,在学术领域,关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研究也打开了一扇独特的大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战略任务,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基本方

向,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根本点。在这个新的背景下,探究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的还是在于对社会实践富有切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成果。由三峡大学副校长谭志松教授所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一书,以民族教育为视角,适时而成,为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带来了显豁的视野。

作者不惜重墨,深刻解析了湖北民族地区农村现行劳动力转移效应的二重性,重新界定了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认为劳动力转移应该是“输得出去、能够提高、立志为乡、领头致富、促进和谐、带动发展、农村繁荣、民族兴旺”范式的劳动力转移。其核心思想,即“通过劳务输出,让农民解放思想、学到技术或完成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然后回到家乡,为自己的家乡建设服务,最终促进劳动力输出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一独到的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观,并未如普通研究一样,仅仅局限在纯理论层面。恰恰相反,紧紧围绕这一“转移观”,作者进一步探究了有效解决湖北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理性又富于激情地提出了推进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全新视角,即独特的民族教育的视角,这在学界尚属首次。

那么,如何使这种独特的民族教育在践行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观中发挥其应有作用?作者审慎思索,提出了必须协调和统筹推进“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的爱乡教育”、“负有特殊使命的民族义务教育”、“支撑新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民族技术教育”和“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维权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教育,从而丰富了民族教育的内容。

该书作者奔波于乡野,与农民同吃同住,用大量缜密、确凿的数据说话的学风令人感佩。他的带着朴素感情从大山深处探究而出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精论,对于相同抑或相通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样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其与实际相融而生的诸多新的学术观点,独具慧眼,更具实用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