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孩子心里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2009-08-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学科教育水乳交融?成都市青羊区自2004年起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日前借全国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之际,记者对青羊区部分学校进行了采访。

让千年文明在现代教育中传承

成都市青羊区是一方孕育了中华千年文明的宝

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金沙繁盛,司马抚琴,杜甫放歌,文翁倡教……青羊区教育局将这些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于是,这里诞生了一批特色学校,成为青羊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领头羊。

2009年5月12日,金沙小学20余名学生在震后一周年的日子里,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担任小讲解员。当天籁般的童音,把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玉琮等精美文物的来龙去脉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一位老人激动地说:千年的古蜀文明有了传承者!

金沙小学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相比邻。地理的优势使博物馆成了金沙小学的第二课堂:爱国爱乡的思想品德课、学做小小解说员的社会实践课、作文课、历史课、美术课……在这里都能找到丰富的资源。学校各年级学生经常到博物馆来上课,还聘请博物馆资深讲解员做学校的辅导员。在博物馆的帮助指导下,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编写了金沙小学1―6年级的校本课程《金沙探秘》。现在,金沙小学一年级学生至少可以解说2件金沙文物;而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可以讲解5件以上,还可以讲出五六个金沙古蜀时代的故事。先人的勤劳和智慧,让今天金沙小学的孩子们深感作为金沙后人的自豪。

走进紧邻杜甫草堂旁边的草堂小学,诗风文韵迎面扑来。,小石径的青砖上刻着诗,走廊里、教室里挂着诗,孩子们的手工作品中镶着诗……一个卫生间被孩子们起名叫“一上间”。问其所以?他们告诉记者:“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我们的卫生间不正是其中之‘一上’吗?”

在草堂小学,每个班都有诗社,每个年级都出诗集。节假日,草堂小学的学生在杜甫草堂为游客们吟诵杜甫的诗歌,他们还把翻译成英文的杜诗给外国朋友朗诵;六年级学生张纯菁创作的诗《小小的生命》,被选入央视2009《新年新诗会》……

在巴蜀历史上,“李冰治水,文翁倡教”的故事代代相传。“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教化也”――班固把他对这位教育家的敬仰刻在《汉书》之中。今天的文翁实验学校就坐落于锦官西出,文翁传人世居之乡――文家场,他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最早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特色: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自编的《经典诵读选编》为教材;每周一节国学兴趣活动课,学习琴、棋、书、画;学校的“仰行国学工作室”负责教师培训、编写教材;“国学小书院”是学生中的“国学研究班”;校园广播站“子午书简”栏目每天播一则传统美德小故事,校园铃声是一曲古典音乐,跳皮筋的歌谣是《三字经》,伴随课间操的口令是《弟子规》……经过经验交流,这些经验已成为青羊各个中小学普遍的做法,并在各校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

此外,青羊区试验中学的“正己台”“诚信书架”“诚信考试”“诚信随笔集”,着力培养学生修身正己,诚信自律;清波小学以“国学讲坛”为平台,推动师生的经典学习;胜西小学启动了《小学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研究》的课题……青羊区的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各自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

经典指导在大灾中学习大爱

在“5・12”大地震中,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大仁大爱”的教育,使青羊区师生和灾区人民休戚与共。大量救灾物资和师生们创作的诗、画和慰问信从各个学校送往灾区。

草堂小学五年级的肖越豪同学画了一幅《为了孩子的生命》的国画,并与老师一起制成明信片,寄给胡锦涛爷爷、温家宝爷爷,寄给了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及作出贡献的志愿者们。温家宝总理在出访俄罗斯时将明信片亲手交给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梅德韦杰夫通过俄驻华使馆转达了谢意。

大地震后,由于文翁实验学校的校舍成了危房。学生只能在家自习。这可急坏了帅倬臆同学。当她得知复课时间无法确定时,焦急地在电话中对老师说:“我们不能去上课怎么为灾区捐款?我们可以等几天复课,可灾区的孩子没吃没穿没地方住,他们不能等啊!要不我们在校门外捐款吧。”在老师的指点下,她和其他同学跑去社区捐了款。打开帅倬臆同学的笔记,人们看到,在学期初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她对于“仁”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善良,关心他人,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她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仁”的含义。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青羊区有一批像金沙小学杨言同学这样的“留守儿童”。当时杨言的父母带领公司员工赶赴灾区救灾,过惯优越生活,才一年级的小杨言,脖子上挂着钥匙,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独自到外婆家过了好些天。后来小杨言还跟着父母一起去灾区为小朋友发送衣物食品。这些事迹后来都成了学校进行“仁爱”教育的素材。

办好一所学校,带动一方文明

年初的一个周末,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波社区新市民学校”,传出朗朗书声。100多位清波区市民和50多名清波小学的师生在这里共同学习传统经典和书法,正式拉开了青羊区“国学教育进社区”系列活动的序幕。为了避免学校教育被社会负面环境所抵消从而出现“5+2=0”的问题,青羊区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与“传统文化进社区”并举,并把学校作为推动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

金沙小学收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编成小话剧到社区演出,让故事中的哲理和美德浸润社区居民的精神世界;全校各班每天早上用半小时轮流在校门口高声朗读国学经典,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驻足静听。

文翁试验学校在社区办起了周末国学公益讲堂,延请名师前来讲学,“易经与人生”“古典民乐欣赏”“《论语》初探”……极大地吸引了泡在麻将桌边和茶馆里的居民,居民们听后纷纷表示“与国学经典相识恨晚”。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西区试验小学,周围三个社区居住的都是“农转非”的“新市民”。学校举办“小手拉大手”的经典学习推广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现在,家长中讲文明礼仪的多了,讲粗话的少了;衣着整洁的多了,不讲卫生的少了;头脑中规则意识多了,违反交通规则的少了。学校为推进社区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受到社区领导和居民的赞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