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60年强国之路

2009-08-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杨亮 颜维琦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正向我们走来。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告别落后,告别贫困,在曲折中进取,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人民共和国正由梦想变为荣耀的现实。

6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我们迎接挑战,迎接胜利,在探索中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正由梦想变为灿烂的现实。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专栏和专版,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社会进步各方面的进展,系统展现新中国成立60年的伟大成就。

1949年与2008年中国经济重要指数比较

1952年夏,共和国新生甫近三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由于敌视新中国的西方势力阻挠,当中国代表团接到迟到邀请匆匆赶到时,这届奥运会已接近尾声。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在西方世界正呈多米诺骨牌之势,仍有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80多国领导人赶赴这届体育盛会,创下奥运会历史之最。

半个多世纪的这一去一来,是历史的沧桑变幻。

在这一去一来之间,演绎了中国从梦想到光荣的辉煌。

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更明示了中国从今天到明天的走向。

在这一去一来变化的背后,是60年的人民共和国,以其卓绝的成就书写了自己的发展奇迹,也正改写着世界的经济版图。

中国力量世界关注中国的声音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在东海之滨的上海黄浦江畔,一位刚刚学成归国的青年人,来到了曾是“洋务运动”发祥地的江南造船厂。呈现在这位风华正茂、满怀报国之志的年轻人面前的这座“中国第一厂”,一片凋敝,满目荒凉,犹如一艘锈迹斑驳的废弃破船。

60年后,当记者采访这位已是9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被誉为新中国造船工业“活化石”的杨?自豪地说,“近代大国之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今天的中国造船业,造船量已达2881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新中国造船业巨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中国强国梦的伟大实践,印证了中国这艘东方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未来的力量。

虽然差不多在200年前,西方有人对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觉醒的意义作过预测,但60年前中国人民在饱经一个多世纪苦难和屈辱后站起来时,西方的政治占卜师仍然断言: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60年过去了,中国的力量当惊世界殊。从历史的时间跨度比较,我们足可振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本恢复的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79亿元,2008年实际超过77倍――这就意味着2008年中国一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达到52871万吨,比1949年增长3.7倍;能源产量增长108.5倍;发电量增长达805倍;

2008年,我国公路里程超过370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45倍多,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长度超过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近8万公里,增长2.7倍;

1949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孱弱的民族工业在战乱和外国货双重打压下苟延残喘,“洋油”、“洋钉”和“洋火”……“洋”字头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品的固定前缀;60年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266倍,“世界工厂”成了中国的美誉……

从现实的空间方位比较,我们足可骄傲:

60年来,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新中国初不足1%到1978年1.8%;2008增至6.4%,居世界第三位;据预测,今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到2008年,包括粮食、肉类、钢铁和煤炭在内的主要工农业产品,均稳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产量达到1955年生产第一辆汽车的93455倍;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超过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

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亿美元多一点增加到去年的超过25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7.9%;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超过210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从历史与现实的嬗变,我们更足可自豪:

60多年前,贫困的中国有无能力担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曾经引起某些西方国家的质疑;但在今天,中国的力量正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生态――“中国生产什么,什么就降价;中国购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显然,这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在世界影响力的过度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达沃斯论坛到G20峰会,从多哈回合谈判到中美战略对话……世界,在关注着中国的声音。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更对中国经济刮目相看。据联合国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增幅可能仅为1%;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8%-8.9%,并由此明显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据此,一些西方知名经济学家和国际媒体称: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引擎”,是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对于中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成就,西方经济专家曾不止一次这样评价:中国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这就是中国的速度!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中国奇迹世界惊诧中国的变化

194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预言,共产党能够打天下,但是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几十年后,同样是一位美国人,87岁的美国记者西默・托平感叹:“中国的变化看起来就像一部科幻小说。”

毫无疑问,面对新诞生的红色中国,艾奇逊的预言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诅咒。但他的预言实际是基于对这样一种现实的判断:1949年的中国,一个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洗劫的国家,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赤贫国度,谁能成为解中国人苦厄的救星?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6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带给世界一大奇迹:中国人民正在富裕起来。

我们有理由感到欣慰:就在这片曾经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我们用世界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0%左右;

我们有理由感到欣慰:200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60年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100元增加到1578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4761元;

我们有理由感到欣慰:60年来,中国人的财产性收入已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增加了2.5万倍,人均由1.6元增加16407元……

曾经,我们的土地被这样描述: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如今,我们的生活被这样定义: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推进,“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正由我们的理想成为现实――仅据近30年的统计: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由1981年的67.7岁提高到 2007 年的73 岁。

曾经,我们的生活被这样描述:蓝绿服装、自行车王国、外汇券、凭票购物;如今,我们的生活被这样定义: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乡村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也仅仅是据近30的统计: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分别从6.7?和8.1?增加到27.1?和32.4?,

曾经,在我们这个发展极不平衡在贫穷大国,既有“十里洋场”的上海,又有刀耕火种尚未脱离农奴社会的地区;如今,我们的生活正被这样定义: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共同富裕,科学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31.9%,提高到1978年的40.1%;去年,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GDP增长幅度高于东部地区……今天,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度,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成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区,城镇化水平也提高到45.68%。

六十年只是宇宙时空的一瞬,中华大地却是天翻地覆一甲子。

中国的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竭的创造力。

中国模式世界思考中国的道路

1949年春天,一批将承担规划中国未来发展蓝图任务的共产党人,从河北一个山村启程前往未来的首都北京。他们把这次“新的长征”称作“进京赶考”。

将近60年后,全球最大的发展机构――世界银行,打破惯例任命了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这个中国人就是林毅夫。林毅夫自豪地说:“我要把中国的发展模式带到世界去。”

事实上,还没等林毅夫来得及向世界推介中国模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奥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发展模式更是备受不同国家的关注。

60年来奇迹和力量铸就的中国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方夜谭,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挫折、失误的曲折探索中形成的,是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成熟的: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们尽管经历过严重脱离经济发展规律的“超英赶美”的“大跃进”,我们尽管遭遇过“十年动乱”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使我们失去了参与亚太经济腾飞的时机,但即使在这30年里,中国经济依然建立起了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资技术基础,培养造就了经济建设的骨干队伍。毫无疑问,如果失误小一点,弯路少一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成就将更大。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确立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开始了共和国一场深刻的革命。

改革开放30年,在前30年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在总结前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645亿元,到2008年超过30万亿元;30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财政收入从1000多亿元增长到6万多亿元;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途径日趋明晰:

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走共同富裕道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已经成为伟大实践;

从鼓励东部地区以特区、开放城市率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促进中部崛起,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正全面付诸行动……

更重要的是,敞开国门,放眼世界,在迎接八面来风的同时,锐意进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成功主导了一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

一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这样表达他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结论:中国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纳和运用了市场经济原则,中国非常熟练地实现了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程度的经济转型,即从计划经济转换到日趋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不仅在国内实行了市场经济,而且还成功地融入了国际市场。

而另一位中国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则以一个亲历者和敏锐的审视者、深切的感悟者的眼光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意义重大,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新范例。

这就是中国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曾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我们曾经承受了太多的屈辱;我们曾经有过困惑,我们更经历过挫折和失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梦想终究成为我们的光荣。60年,在东方文明古国数千年历史上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在我们民族发展的浩翰时空中却闪耀出最璀璨的光辉!  

专家感言

刘树成(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前几个周期,增长曲线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经济上升阶段只能保持一两年,而后最近十年运行平稳。本轮经济周期从2000年开始,已保持了8年的上升期。近年来经济周期出现平滑化的趋势,峰谷落差不超过四个百分点,中国宏观调控手段越来越成熟,中国经济巨轮运行越来越稳健。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前三十年对“市场”谈虎色变、讳莫如深,即便在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中,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三次大争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开始确立;而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字之差,中国走了八年,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到新世纪之初,有人掀起第三次改革大辩论,但已不能阻挡和逆转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洪流。

张卓元(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六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最近30年,中国经济更是持续高速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快速发展?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展,解放了社会的生产力;中国具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市场,中国人民具有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巨大力量;最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产业发展加快,非常有利于中国一心一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国后发优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