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京剧相伴一生

2009-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9年8月7日,农历己丑年立秋之夜,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里坐满了从京城四处赶来的戏迷,其中有不少德高望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研究京剧艺术的学者和从事京剧工作的专家,共同为台上正在演出的李慕良京剧作品陶醉、喝彩

。虽然晚会的主角、91岁的京剧老人李慕良因年事已高未能出席晚会,但满场观众的掌声与喝彩,生动表达了对他“京剧人生”的由衷赞誉。

被视为“国宝”的“京胡圣手”李慕良,为戏迷所认识,往往是从他的京胡演奏成就开始的。与京剧音乐相“伴”的一生,同样也是李慕良与京剧艺术相伴的一生,演奏、作曲、演唱,李慕良在不同京剧行当中创造的业绩都令人瞩目。

李慕良7岁开始学唱老生,9岁开始学习京胡,12岁时便登台表演,被当时菊坛名家和京剧观众誉为奇才。15岁时,李慕良拜京剧名家马连良为师,后又拜在名琴师徐兰沅门下刻苦钻研琴艺,20岁时已名扬菊坛,与徐兰沅、杨宝忠、王少卿并称京胡四大圣手。

1935年,17岁的李慕良随马连良到北京继续学习老生,在马连良的指点下,渐渐自成一家,形成了飘洒俊逸的唱腔风格。1940年后,李慕良一直为马连良操琴。李慕良的儿子李祖龙回忆:有一年,李慕良在家中让李祖龙放马连良的《龙凤呈祥》录音带给他听,他一边听一边自语道“赵云该出来了,我那阵经常来这活儿”。李祖龙闻此充满疑问:要是父亲也上台唱戏了,马先生的胡琴谁来拉呢?李慕良笑道:“杨宝忠!那阵子还有杨宝忠呢!”

但李慕良一生倾力最多的还是京胡,唱戏是他提升京胡演奏艺术的一大法宝。当儿子李祖铭想学拉京胡时,李慕良却让他先学唱戏――先把唱腔一句句学好了,吃透了,感觉找准了,再回到胡琴上,那味道才对,京剧伴奏讲究的是“托腔保调”,自己都不了解唱腔、不会唱,怎么去“托”去“保”呢?

京胡在京剧里最突出的作用一直都是伴奏,但李慕良却希望京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在乐曲中成为主奏。有一年“七・一”,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各界代表在北京饭店欢聚一堂,庆祝党的生日,李慕良应邀参加了庆祝会。当马连良的京剧唱段演完之后,周恩来总理办公室负责人齐燕铭来到李慕良跟前,说总理请他拉一个京剧曲牌《夜深沉》。李慕良操琴演奏,拉得深沉动人,乐曲刚刚结束,周总理第一个站起来鼓掌并上前握住他的手祝贺演出成功。后来,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李慕良尝试着将京剧中的伴奏曲牌《夜深沉》改编成了一个曲目,获得成功。

《夜深沉》的改编成功仅仅是个开始,作为一个京剧作曲家,李慕良有众多京剧音乐作品传世,他创作的《赵氏孤儿》、《海瑞罢官》、《秦香莲》、《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中的唱段和不少京剧曲牌,至今仍被传唱和演奏,成为京剧经典之作。

立秋之夜的李慕良作品暨京剧经典唱段晚会,有一个富有意味的开头和结尾――李祖铭操琴表演的京胡交响协奏曲《长征颂》和李祖龙参加演唱的《沙家浜》“智斗”选段,前者是李慕良为庆祝国庆三十周年创作的京胡协奏曲,三十个春秋过去了,至今听来仍新意盎然;后者也是李慕良京剧音乐的得意之作,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已成为京剧艺术中的经典形象。

“幼小喜丝竹,功成二十年。韵声长自远,意在手之先。春水流仍静,秋云断复连。翻新裁古调,歌舞倍增妍”。1963年,人民艺术家老舍曾以这样的诗句来称赞李慕良的京胡演奏艺术。近半个世纪后,读老舍先生这些诗句,更有其新意――“翻新裁古调”“意在手之先”的不仅是李慕良的京胡演奏艺术,更是他在京剧曲牌改编和创新、音乐创作、唱腔设计等京剧艺术诸方面的杰出贡献;李慕良的京剧作品和京胡演奏,恰似老舍先生所言,“秋云断复连”、“韵声长自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