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郑守仪院士:“我见证了祖国海洋科研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9-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达 我有话说

7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鲜花伴着掌声,万众瞩目下,一位身材清瘦的老人激动地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侨界十杰”的荣誉证书。

她就是中科院院士、海洋原生动物学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归国华侨郑守仪。

会后,记者见到了这位慈善和蔼的老人,“我亲历了国家的日益强盛,见证了祖国海洋科研

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为祖国6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也为自己有幸参与其中而骄傲!”这位78岁的老科学家由衷地表示。

53年前,年方25岁的菲律宾华侨郑守仪,孤身一人返回祖国的怀抱。从此,她的人生就和祖国海洋科研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半个多世纪来,她开创并全面发展了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研究,从填补空白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海洋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学毕业不久,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当时海外侨胞们都欣喜若狂,我也被深深感染。”1956年,为实现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郑守仪中断攻读硕士学位,瞒着双亲,只身踏上归国的旅程。

“来到北京,我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中科院安排我到青岛的海洋生物研究室,从事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郑守仪告诉记者,有孔虫是带壳的海洋单细胞动物,一般像针尖儿那么小。它们生活于各种海洋环境,作为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科研领域。“当时,这项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我国却尚属空白。”

郑守仪的科研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十年动乱中,她的研究工作被迫停顿,还被扣上“特务分子”的帽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学的春天来了。“当时觉得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争分夺秒地工作,决心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我重点研究底栖有孔虫,研究区域涉及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直至南海部分岛礁。迄今已详尽鉴定描记了我国海区1500余种有孔虫,约占世界已知现生种类的1/4,建立了1个新科、1个新亚科、24个新属、290个新种。”郑守仪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我国海洋原生动物学、生物海洋学、地质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也为世界现代有孔虫研究增添了新资料,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在研究中,郑守仪还发现了有孔虫在美学中独特的应用价值。近年来,为了突出有孔虫的美学价值,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注于有孔虫模型和雕塑的开发研究上。如今她已经亲手雕琢了230多个有孔虫属种的原始模型,将这些鲜为人知的有孔虫开发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教具和科普展品。

2001年,凭借在有孔虫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郑守仪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3年,她获得了世界有孔虫研究领域的最高奖――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获此殊荣,也象征着以郑守仪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于国际前列。

作为归国华侨、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1980年以后,郑守仪先后担任过青岛市副市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身为一名华侨在国外绝不会有这样的待遇。”谈起那段仕途经历,郑老感叹道。

回忆起接受胡锦涛总书记颁奖时的情景,郑守仪依然充满了幸福感。“其实,我已经是78岁的人了,对功名早已看得很淡。但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能从总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再次证明了自己当初回国是多么正确的选择。”郑老平静的语气中难掩激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