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起点构建江苏沿海产业带

2009-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光明日报》驻江苏记者站 我有话说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苏沿海产业带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次机遇,搞好产业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构建发展载体、增强产业活力,高起点打造江苏沿海产业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头戏。

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潜力大、发展快、形势喜人

就一个国家而言,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并非是均衡分布,它往往集中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地区,由此决定了区域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江苏沿海地区历史上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经济“洼地”现象。但江苏沿海地区在区位条件、战略位置、发展空间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加上近年来沿海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引导政策,沿海产业带建设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工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第二产业已占最大比重,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演变,预示着江苏沿海地区工业进程正在加速。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的比重会下降,畜牧业、林果业和水产业比重会上升,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会上升,其他产业比重会下降,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会下降,非传统服务业比重会上升。以2008年为例,沿海地区第一产业增幅最大是肉类和水产类,大约分别在8.97%和3.6%。第二产业中新兴制造业发展快速,连云港市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产值达到200.80亿元,同比增长40.7%;盐城市先进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东风悦达起亚汽车下线139067辆,同比增长31.3%,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36.6亿元,同比增长40.38%;南通市生产民用钢质船舶161.27万总吨和307.83万载重吨,分别比上年增加57.0%和37.1%,大规模集成电路47.78亿块,比上年增长22.4%。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40.97%,而非传统服务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59.03%。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内部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符合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产业规模扩张迅速,经济实力提升明显

2008年,江苏沿海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7%,占全省的16.05%,其中工业生产总值215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2%,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44.27%,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分别高于4%、12.9%和12.7%的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更为明显,工业经济发展强劲。港口物流业也得到了强势发展,2008年,连云港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0万吨,同比增长18.3%,成功跻身亿吨大港行列,港口集装箱完成300.05万标箱,增长49.9%,继续保持沿海十强、全球百强港地位。同时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9.7%、22.01%、18.20%,增幅快于全省16.78%的平均水平。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产业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以高新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纷纷落户沿海地区,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大发展,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如南通的船舶工业、农村休闲旅游业,盐城的汽车制造业、“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连云港的“三新产业”、农业经纪人和农业合作组织等新兴产业和产业组织的发展,使产业质量得到了优化、产业组织模式得到创新。

3.产业布局“双转移”,沿海资源优势日益显现

江苏沿海地区的南端与经济中心上海相连,伸入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北端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相望,是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中转站。优良的区域位置使得江苏沿海成为承接苏南等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沿海三市也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产业转移逐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由分散式向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正向有较好产业基础的机电、纺织和化工等领域集聚,向园区集聚、向港口集聚,已形成上海张江(大丰)高科技园区、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灌河口造船业集聚区等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已成为拉动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江苏沿海三市抓住世界经济正经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比例不断上升的契机,积极引进国(境)外产业资本,投资船舶工业、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纺织、电力能源、粮油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已形成渐次铺开、规模日显的态势。日资注入南通造船业,韩资注入盐城汽车业,港台资本纷纷涌入沿海三市,江苏沿海已经成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强磁场”。如以香港保华(如东)投资、中远川奇、熔盛重工为代表的南通船舶和港口工业,以东风悦达起亚、中大汽车为代表的盐城装备制造业,以恒瑞制药、正大天晴制药为代表的连云港医药制造业等合资、合作项目都已成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

产业布局的“双转移”,加快了江苏沿海产业带的建设。2008年,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加17%、18.1%和18.1%,增幅高于全省的14.2%、高于苏南的12.2%和苏中的16.9%。

4.产业政策向沿海倾斜,“多管齐下”合力推动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

200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开始着手编制《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2007年8月正式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按照“三极”、“一带”、“多节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框架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江苏省正在积极研究和出台“《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将通过港口群建设推动临港产业带形成,继而带动临港城市群发展,最终融入全球产业链。江苏省也先后出台了一些具体的产业支持政策,有目的地进行政策引领,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布局沿海产业带。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建设以新能源、海洋特色产业、现代物流业、临港大型石化产业为重点的四大沿海产业带,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大项目、大企业落户江苏沿海。如LNG接收站和LNG电厂、大唐电厂、风力发电等一批大项目已落户南通;中国化工集团拟投资80亿元,在盐城大丰港新上石化新材料及其延伸产业项目;法国罗盖特、美国杜邦氨纶最近决定增资扩股,把在连云港的生产基地从量到质全面提升。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已经形成沿海港口、新长铁路、民航机场、苏通大桥、沿海高速、通榆运河,以及沿海三市向外连接的多条高速公路组成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加上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的沿海铁路、崇启大桥、盐徐高速大丰段、海启高速和锡通高速如东段,沿海地区的高速交通网将更加完善。

资本保障是沿海开发的难点。江苏各级政府积极谋划,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为沿海开发提供资本保障。去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明确规定“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税费两地共享,具体比例由两地政府商定”,使得产业转移有了分配和激励机制保障。沿海企业也在积极创造条件,筹措沿海开发资本。连云港市与信达证券签署系列协议,为发行企业债券募集沿海开发资本创造了条件。大丰市在香港成立大丰港(香港)发展有限公司,为沿海开发融资、招商。南通洋口港引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等联合投资建设LNG项目。

沿海产业带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整个过程,恰当的产业政策是推动产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桥梁。江苏沿海开发过程中,沿海三市广大干群热情饱满,产业带的建设显示出喜人的局面;而加速推进本地区产业带的建设,又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审慎的眼光关注产业带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总体看来,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发展层次不够均衡等问题;在新兴产业的建设中,又存在着准入标准不统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慢、对新兴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矛盾估计不充分、产业带建设资本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困难与问题。

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近年来,尽管江苏沿海三市经济增长速度快,增幅大,三次产业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基础条件的影响,三次产业的结构仍与经济发达地区存有较大的差距,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有关产业结构的要求存在距离,尤其是二、三产业的总量偏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有待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组合。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发达国家与地区大都出现了带动区域发展的标志性的项目与产业,以此达到优化生产力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目的;它们往往被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脊梁”。江苏沿海地区目前尚未形成众多的以悦达汽车为标志的强有力的主导产业群,缺乏从根本上多方面、宽领域地带动区域腾飞的产业链,这是江苏沿海地区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建设任务重。在产业带建设的进程中,江苏沿海地区存在产业结构相似、趋同现象突出的问题,产业规模较小、关联度不大、配套能力弱,拥有市场优势的内生型产业不多。沿海农业规模较大但现代化程度偏低,虽然也出现了以东台润洋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基地)+农户”式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以赣榆县沙河镇、墩尚镇为代表的“市场+基地+经纪人”式的高效农业示范园等,但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份额不高;三次产业内部合理结构关系和协调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沿海产业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江苏沿海地区南北跨度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产业布局分散,缺少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难以形成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由于江苏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长期以来受港口建设的制约,临港产业布局不鲜明,“有港无区”现象较普遍,难以形成“三港(港口、港城、临港产业)联动”;沿海三个中心城市总体实力较弱,城市的辐射能力不足,存在着明显的“洼地”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在二、三产业的总量与增长幅度上,沿海三市存在着自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优化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势在必行。

对影响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有待进一步有效整合。产业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劳动力、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的有效利用。在沿海开发过程中,产业的过度或不当发展都会对港口建设、陆域用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以化工和新能源项目中的风电开发为例,化工企业、风电场、风机生产自南向北渐次排开,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布局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缺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来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人才需求量大,造成区域内人才部分外流;二是由于江苏沿海属经济后发地区,城市化水平、整体经济实力及配套服务等方面吸引力不强,影响了人才的引进使用。此外,沿海区域内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不够,产业发展中互为复制、互为攀比现象依然存在,零星开发、局部开发和过于偏重工业开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率不高等也必须得到有效改进。

推进模式与机制创新,高起点建设江苏沿海产业带

产业带的形成表现为产业由集中区向外沿轴线扩散的过程。根据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理论,江苏沿海产业带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环境、产业政策等要素,通过江苏沿海产业带的建设,可有效组织产业的活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提高综合效益。

1.高起点制定产业规划,推进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模式的创新

产业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江苏沿海开发的层次和水平。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要以产业结构为导向,把区位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贸易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提升江苏沿海地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要符合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发展的战略定位,要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放在有利于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和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高度。江苏沿海地区产业规划的目标是建立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开发的原则,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沿海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临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水平。

2.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聚强引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先进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核心,是推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动力,沿海地区产业带建设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一是要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建设沿海地区制造业的“三大集群”,即以石化、钢铁、车船、粮油加工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以纺织、机械、海洋经济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二是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组建“三大组合”,即连云港核(电)-风(电)组合,盐城风(电)-光(伏)组合,南通风(电)-气(电)组合;三是利用本地区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四大中心”,即现代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研发设计中心、滨海旅游中心。四是利用本地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和水热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重点建设“三大基地”,即以盐城为主体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以海洋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基地、以沿海休闲度假和城郊休闲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

同时,集中力量引进、培育规模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和项目,使沿海各个园区分别拥有拉动力强、影响面广的大项目。

3.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建设“一带三极七点”产业带布局

点轴开发在空间结构上是点线面结合,是区域经济开发的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江苏沿海产业带应以中心城市为重点,沿交通轴线和海岸线整体展开,形成“一带三极七点”的空间布局。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扩大优势产业规模,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产业的“极化”效应;产业带沿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运河等交通线为发展轴延伸;以连云港徐圩港区、南通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盐城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和射阳港区,以及灌河口港区等为七个重要节点,建设临港产业带和园区,并向腹地延伸,成为产业带的支撑点。在产业带的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发挥各地优势,确立各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形成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南通应依托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江海联动”,努力建成全国沿海新兴石油化工基地、冶金和钢制品生产基地、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基地、装备机械和电子制造基地;连云港应依托深水大港和亚欧大陆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一体两翼,桥港联动”,重点建设石化、冶金、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六大产业集群;盐城应依托空间广阔和江苏沿海南北中心的区位优势,“点轴推进”,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纺织、新能源设备、环保设备、农产品深加工、生态化工基地。同时,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以船舶制造为例,南通长江沿岸造10万吨以上专用船,连云港、盐城灌河岸线,造10万吨以下的散货船。

4.推进港口、产业、城镇一体化联动,壮大产业发展的载体

江苏沿海要以大港口带动大产业,石化、钢铁等临港产业要重点布局在连云港及洋口港、大丰港等大型港口,港口还要充分发挥货物中转、物流配送、仓储加工等功能,带动物流产业发展,提高港口与区域发展的关联度。要整合区域港口资源,确定连云港,南通港、盐城港的功能定位,建成结构合理的港口体系。借鉴宁波港、青岛港的经验,抱团发展,尽快组建连云港港群。沿海要形成港口“串珠成线”、优势互补的“链”式发展局面。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港口集中,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开发区不仅要成为临海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先导区,而且要成为环境良好、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要加强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壮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的“极化”功能;要加强沿海县城与港口的“双核”组合,相向扩散,“港”“城”互动,形成产业带支脉。

5.创新机制,增强产业带建设的合力

产业带建设,离不开产业环境和政策。一要尽快出台沿海开发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保证江苏沿海产业发展优先进入国家、省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二要建立省级综合管理与开发平台,统一领导,以沿灌河产业带为例,要打破行政界限,统筹规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三要建立投融资平台,组建沿海开发专业银行,成立“江苏沿海开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沿海开发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引进外资,广泛吸纳民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新机制;四要加快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和引进沿海地区急需的高技术、高技能和高级管理人才;五要制度创新,建立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实验区、国家级新能源综合开发实验区、国家级海洋经济开发区,推广上海张江高科(大丰港)产业园、上海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等合作开发形式;六要进一步加强江苏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连云港、大丰港、洋口港建设力度,打通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与各港口节点连接,为沿海产业发展提供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的保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江苏沿海产业带建设》,课题组负责人成长春成员:陈洪全凌申蔡柏良郝宏桂朱广东戴维执笔人:陈洪全蔡柏良郝宏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