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临沂创新文化体制增强发展动力

2009-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兆远 我有话说

“续一把蒙山柴炉红火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国内首部红色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震撼。与此同时,现代大型交响乐《沂蒙山小调》、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响遍华夏,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被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大片……500多件文艺精品先后获得全国、山东

省大奖。

由“点点红”到“烂漫一片”,从“深闺人未识”到“芳香播华夏”。人们不尽要问:沂蒙山文化创新力究竟有多强?为何在今天呈现出如此的气势?

化蝶的惊艳始于破茧的艰辛

红色文化、书圣文化、兵学文化、民俗文化……文化临沂,充满无穷魅力。如何激活文化积淀,形成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临沂人在探索中前行。

2004年,临沂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人均过万元,红色的沂蒙山变得繁荣、和谐、富足。处在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的交汇点上,临沂正成为两大经济圈文化交流、产业发展的最佳承接区域。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临沂人作出的时代抉择:要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确立文化立市思想,提出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市目标。2005年10月,临沂市委举办读书会,研讨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接着组织考察团分两路到全国调研,寻觅到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对文化体制深度改革。

改革如何“破冰”?临沂人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连续组织开展6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着重破除“满、窄、庸、浮”等思想问题,突出解决就经济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的问题,为文化的改革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紧接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政府把重点文化改革项目列入议事日程,实行项目分工负责制,每位市级领导联系2至3个项目,构筑起文化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并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崭新的体制萌发于创新意识

2008年,一个涵盖宏观文化管理、新闻媒体、文艺院团、出版印刷、电影发行放映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方案出台。坚持上下联动,全市一体化,运转高效的文化管理体系。

以综合执法为重点,改革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执法。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家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解决了多层多头执法和责任不清的问题。整合管理职能,强化管理主体。归并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组建了市文化出版局,归并市文化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局组建了市文广新局。

以文艺院团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市柳琴剧团,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保留了事业性质,同时加挂市艺术剧院牌子;对市歌舞团,进行了转企改制;整合同城演艺资源,组建蒙山沂水演艺集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媒体方面,实行宣传、经营相对分开。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了发行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集团系列报刊的发行和终端市场的建设管理,实现了编发分离。

发展的灵魂催生了蓬勃生机

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保繁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说:“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强力支撑。”

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灵魂,临沂文化体制改革催生蓬勃生机:工作的领域逐步拓展,文化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文艺精品创作喜获丰收,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图书馆、文化大厦、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或投入使用。构筑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全市文化企业发展到7000多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51个、过亿元的项目20多个。“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红色文化集聚区正在形成。

“举头已是千山绿”,临沂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不足1%提高到3.9%。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增幅高达52.2%,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一批特色文艺精品绽放异彩,先后推出了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连续剧《沂蒙》等文艺精品,其中《沂蒙六姐妹》仅在临沂月票房收入就过数百万元。“沂蒙精神”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品牌,临沂先后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