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神上关爱 心灵上沟通

2009-08-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唐静 我有话说
本报绥化8月15日电(记者朱伟光通讯员唐静)“姐姐,你的学习成绩真不错,比我强多了,姐姐我现在对我自己也充满了信心,我要鼓起勇气,坚强地面对一切,努力地学习知识,我有什么事情一定会和你说的。”这是留守儿童陈静给黑龙江绥化学院志愿者陈茂娜同学回信中的话。记者今天在此间获悉,绥化学院自2008年4月开
启关爱留守儿童的“友情1+1,共享蓝天”的活动至今,先后已经有1780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整个活动覆盖了绥化市80多所乡村的中小学校。

黑龙江绥化学院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也是开展大学生到乡村中小学支教活动较早、效果很好的高校之一。

2008年,支教生们向学校反映,在农村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内向、自卑、孤僻等倾向。听到同学的反映后,学院认为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可能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可行的路径。于是,支教大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到绥化市下辖8个市县区的72所中小学校,发放调查问卷,与地方政府人员和学校教师座谈,与留守儿童单独访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摸底。

通过调查,绥化学院的师生发现有69.7%的孩子回到家后基本上不复习功课,对学习没有兴趣,有93.2%的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63.2%的留守儿童对自己做事或学习缺乏自信,65.6%的孩子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非常突出。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质资助多,精神关爱少,短期措施多,长效机制少。对此,绥化学院的师生们认为精神上的关爱,心灵上的沟通对留守儿童更重要,于是确立了以大学生与留守儿童互相通信为主要形式的关爱活动。支教生们成了沟通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信使,一年多来,通信一万多封。在信函沟通的基础上,学院又鼓励同学们用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沟通,进一步拓宽了沟通的渠道,随着活动的开展,志愿者和留守儿童都有了见面的渴望,学院又组织志愿者与对接的留守儿童见面相识,并通过联欢、畅谈、捐书及捐学习用品等活动,拉近了与留守儿童的距离。并邀请留守儿童来学校参观感受大学校园里浓郁的学习氛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激情。为使留守儿童能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学院还邀请心理老师在支教地举办监护人培训班。

通过活动,留守儿童和大学生都得到了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而言,通过跟大学生的交流,他们不仅觅到了知音找到了榜样,更重要的是重新燃起了理想与希望。留守儿童申海萍回信中写到:“姐,我好羡慕你,都已经是大学生了……我会努力的,因为,还有姐姐你支持我。”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通过感受农村而感知国情,懂得了感恩,尤其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志愿者赵子瑜说:“看到那些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对家庭多了一份感恩,对学校多了一份感谢,感谢父母一直以来的无限的关爱,感谢学院提供的优越的教育条件。”

据了解,为支持支教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绥化学院每年要花费300多万元。但院长庄严表示: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农村、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教育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学院在不断巩固现阶段成果的同时,确立了让已经对接的志愿者无论毕业与否,都要继续关爱这些孩子,使其顺利升入高中。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新生入学便积极组织大学生报名,从中遴选优秀的大学生填充到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的队伍中来,每学期都要以中小学校为单位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家长培训班。学院预计用几年时间做到绥化市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人人有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对接,监护人及家长人人接受至少一次培训。做到坚持不懈,形成长效机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