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2009-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非 我有话说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契机。在执行保增长、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必须着力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笔者主要探讨三个失衡:对外失衡、对内失衡和地区失衡。所谓对外失

衡,集中表现为长期以来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顺差持续增加,资本项目顺差扩大,有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增加了出口部门的就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双顺差持续大幅度扩张也带来许多问题:一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导致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发展;二是如果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出口,就会面临国际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甚至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机会;三是在外贸顺差和资本流入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增加了央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杠杆调控经济的难度。对内失衡集中表现为,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特别是政府主导的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消费率却持续偏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造成国内原材料、能源紧缺,国民经济对外部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地区失衡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近年来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逐步拉大。从产业结构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服务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更多的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输出地,包括能源、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资金。从投融资结构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报率较高,自我融资能力也较强,国家、企业和民间资金较为充沛,而中西部地区除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外,地方、企业和民间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以应对,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注意的是,短期政策要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否则很容易形成政策偏差,延缓甚至制约经济深层次结构问题的解决。比如,要注意不能片面强调出口导向战略;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把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转到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特别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把主要是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到依赖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管理升级等提高经济发展的软要素上来;在坚持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龙头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结构性问题的解决要有综合配套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加大产业政策调整力度。推动重点基础产业的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中度。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核心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技术进步又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第二,大力发展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削减经济建设费用,压缩行政管理费用,加大财政的公共投入,保持各级财政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比重和速度。第三,改革收入政策。通过收入政策改革,解决劳动收入在GDP中占比过低的问题,这可以有效缓解消费比重过低,投资比重过高的不平衡,切实有效地提高国内需求。第四,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政府反周期政策的前提是民间投资和消费者信心不足,有效维护民间投资和增强消费者信心,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者信心提升是政府反周期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政府部门应向民众发出清晰信号,让大家有信心和决心化解危机,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集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