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清风亭》到《清风亭上》

2009-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卢昂 芦珊 我有话说

《清风亭》是一部流传多年的中国传统剧目,《清风亭》是一个朴实感人、凄婉撼人的悲剧故事。剧中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上收养了弃婴张继保,并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成人,可最终换来的却是生生被“忘恩负义”的养子双双气死在清风亭上。

看到今天的《清风亭上》,我想也许会有观众提出疑问,从《清风亭》到《清

风亭上》,会不会又是一次将传统剧目换换舞美,耍耍灯光,玩玩技巧,做做新装,而后就俨然变成了新编剧目的“美容”手术?作为该剧的导演,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而且非常坚决!作为传统保留剧目,《清风亭》的确有着强烈的情感基础,也非常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心理,所以它才可能流传至今。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病与局限,比如情节显得较为简单、浮浅、不够合理;人物过于表面化、概念化、脸谱化等问题。

所以,我们这次重新排演《清》剧,就是要在保持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去其糟粕,进行一次从内到外全方位的探索和再创造。首先,从文本上要解决戏曲容易“简单化”和“脸谱化”的核心问题,力求使主题更深刻、更完善、更具有时代的共鸣感。其次是强化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营造戏剧矛盾的尖锐性,重点是要解决剧中主要角色的单薄和人为化痕迹,使每个人物都更加真实可信,鲜活丰满。应该说,我们这次从《清风亭》到《清风亭上》的重新排练,这区区的一字之差,都将预示着该剧从主题立意的深化,到品格风貌的提升,直至人物形象的诠释都会是一次全新的再创造,是一次打造“经典传统保留剧目”的艺术创造工程。

《清风亭上》观善恶――主题立意的深化

《三字经》开言便说“人之初,性本善”,由此足见人性天生并无善恶之分,孩子的天性都是天真无邪、纯善温良的。可为什么长大以后会变得千差万别呢?因为随着成长,人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欲望选择。在利益的驱使下,人性的“善”就会显得软弱而惶惑,“欲望”和“利益”的膨胀就像一张巨大有力的网,而深陷网中的人们,往往是无力抵御它强悍的诱惑。于是,在实现自我利益的选择过程中,“善”往往被“恶”所征服,“恶”以势不可挡的贪婪毁灭着“善”!这种例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在我们剧中的清风亭上,以张元秀代表的“大善”,与张继保代表的“大恶”,正是在张继保的“利益”驱动下,继而展开的一场生与死的残酷掳杀。而且,最让观众揪心的是,如果对抗的双方是嫉恶如仇的敌人,那场面就简单了许多,就不会那么血腥和惨烈了。可是,双方却恰恰是“父”与“子”的关系,其局面可想而知。被害人是含辛茹苦的父母,他们把天下最无私最纯善最伟大的爱都奉献给了自己捡来的孩子,而举刀杀人者却正是这个被善良的父母“百宠于一身”的儿子!于是乎,人世间原本最浓烈的父子情、母子恩被“利益”之刃,割裂得血迹斑斑……

由此可见:让观众在亲眼目睹人性的“大恶”对“大善”的血腥毁灭过程中,在触目惊心、撕心裂肺的情感跌宕中,在对人性“恶”的唾弃和愤恨中,从而唤醒和感召人性“本善”的回归!――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新排演《清风亭上》的主题定位和现实意义!

《清风亭上》论因果――“张继保”的合理性

“善有因,恶有果”,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一种行为的选择也一定有它合乎情理的原由。然而《清风亭》中,主要人物张继保却显得过于简单化、脸谱化、符号化,甚至坏得不像个人。他缺乏人与生俱有的情感和人性,好像天生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坏蛋,这样就不合情也不合理了。所以,这次修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针对张继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重新的开掘和调整,力求使他的成长变化与行为逻辑更具有合理化的依据。

比如:原剧中13岁的张继保在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官宦之时,竟然毫无选择地就背弃了有着13年养育之恩的养父母,决然离去。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和孩子的心态,也影响了养父母“寻子”的力度,让观众觉得老父老母根本就不用为这样一个毫无人性的孩子去“千里寻子”,同时也就丧失了戏剧的悬念感,因为看到这里,观众早已经知道后面的结局了。所以,我们在“第三场”父子别离这场戏,加重养父与养子之间难舍难分的父子情深。“情”越真离别将会越“痛”,“情”越深认子才会越“惨”!

再如:回到薛府的继保在舞台上是一个无情无意,不认母只认权,对大母阿谀奉承的“小人”。这样就又陷入了传统戏曲中最容易存在的弊病“脸谱化”――好人好的没有一点毛病,像“神”;坏人坏得没有一丝人性,似“鬼”。其实,人的成长和思想变化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包含着方方面面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第五场是我们这次修改的重点,它将直接影响到第六场的合理性。因为,第五场对继保的思想转变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完成渴望“权势”的强烈欲望对继保的深刻影响,这将是他日后采取的一系列“忘恩负义”行动埋下的伏笔。所以,观众在这一幕中看到,我们把毫无“人性”的继保变成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人。他在内心深处对生母和养父养母还是怀有感情,只不过在大母的压力下和渴望获得权势的欲望中,他人性“善”的一面开始在逐步妥协,这将预示着他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以此为第六幕“不认养父母”的情节做好了充足的铺垫。而第六场的修改依然是围绕着继保不认养父母的合理性上做足文章,同时还要强化规定情景的尖锐性,为张继保既不能认父又不能离开清风亭找到充足的理由和依据。

最终,观众在清风亭上看到:风雨交加的夜幕中,惶惶不安的张继保跪在当年的得救之地――清风亭上,向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长大,却被自己活活气死的养父母忏悔、谢罪,以求心灵的慰藉与宽恕。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苍天豁然间裂开了,养父养母在天之灵怒目以视。张继保惊魂胆颤,跪地求饶!继而电闪、雷鸣、匾掉、亭崩、人亡……苍劲、悲凉、悠远、空灵的主题歌,再次飘荡在这座人性大善与大恶交织的“亭台”废墟之上:

风雨沧桑亭一座,见证了多少善与恶;善有因,恶有果,清风亭上一曲悲歌!

从《清风亭》到《清风亭上》,我们已不再拘泥于简单地讲述一个悲剧式的动人故事,而是要站在这个故事之上,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洗练的手法,引领着观众一起步入清风亭这个“善”与“恶”的亭台之上,亲眼去目睹人性的“善”是如何在利益的召唤中逐渐蜕变成“恶”;“恶”又是如何在欲望的追逐中残忍地扼杀着“善”!最终,我们要让观众在触目惊心的情感撕裂中,去慢慢地感悟主题歌里所隐含着的那份深邃和抹不去的惆怅……一字之差,又怎是一个“上”字了得?!

小继保难舍养育他十三年的养父张元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