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的“爱迪生”

2009-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荣生 我有话说

 

蔡祖泉生前工作照资料图片

7月17日,一代电光源专家蔡祖泉离世而去,勾起我们对他的阵阵思念。40多年前的一些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呼者自然,应者欣然

1964年8月,我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蔡祖泉领导的电光源实验室工作。校人事部门专门找我们几个被分配到电光源实验室的毕业生谈话,要我们很好地向蔡祖泉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电光源实验室初创时期,最早只有3个人――蔡祖泉和两个助手以师徒相称。以后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约定俗成,称蔡祖泉为师傅。他的为人处世态度以及为国争光的创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是我们名副其实的师傅。几十年来,他任过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并被聘为教授,成了国内外知名的电光源专家,但我“积习不改”,在一般场合下见面仍然直呼其为蔡师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呼者自然,应者欣然。

改变灯光落后状况

曾有外国朋友在北京参观时如此评论:“伟大的建筑,落后的灯光。”改变落后灯光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研制新光源的人们肩上。

我进入实验室接触的第一只光源是当时正在试制中的长弧氙灯,是国际上新出现的用于大面积照明的光源,最早在1958年出现在德国慕尼黑,功率为20千瓦。1961年,苏联制成了100千瓦的长弧氙灯,声称只要几只灯就可照明一个大城市。

1964年5月,实验室开始研制20千瓦长弧氙灯,决心在9月底前搞出来,向国庆15周年献礼。接割排气管是光源研制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在蔡师傅的亲自带教下,我们拿起氢氧焰喷枪,利用废管在系统上练习。尽管反复练习,但我在第一次实战时还是出了问题,在从系统上割下长弧氙灯时,由于喷枪火焰控制不当,一下烧穿了排气管,使得整个排气工艺前功尽弃,还浪费了当时很宝贵的半瓶氙气。懊恼之际,一旁的蔡师傅却说“漏掉氙气确实可惜,但它是付出的学费,不算浪费”,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我继续大胆实践。

长弧氙灯的管壳是石英玻璃,通电才能发光,于是就有一个石英玻璃和导电金属的气密封接问题――这是研制光源的一个关键技术。蔡师傅带领大家反复实践,采用并联多个封接头的方法,终于试制成功。1964年国庆之夜,分别安装在上海国际饭店和上海工人文化宫顶上的两支20千瓦长弧氙灯同时点燃,照亮了整个人民广场。

“人造小太阳”轰动北京

国庆刚过,蔡师傅开始思考1965年的元宵灯会拿出什么新产品。国外不是有100千瓦长弧氙灯吗,那我们就试着先赶上再超过它吧。100千瓦长弧氙灯的电流达到300安培左右,不可能采用20千瓦氙灯的封接技术。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蔡师傅设计了一种过渡玻璃金属接头,突破了封接中对金属截面的限制。用这种封接技术制成的100千瓦氙灯,电极引出脚自然冷却,比1961年国外同类灯先进。

1965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高等教育成果展览会上,电光源陈列室展出了200千瓦长弧氙灯,其工作电流达到500多安培。展览会设在位于三里河的北京化工学院内,学院主楼顶上点亮的这支当时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功率的“人造小太阳”轰动了北京。在时任高教部长蒋南翔的陪同下,邓小平参观了电光源陈列室。

以上往事只反映了蔡祖泉在复旦电光源研究所初创期的片段,是他辉煌业绩的很小部分,但已充分体现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