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台晚会为何持续四年长盛不衰

2009-08-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黄优秀 李晓军 我有话说

2009年的夏天,在莞城一所小学的毕业班里,平常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在睡梦中重温过去的时光,经历从革命到解放的岁月,他也带着梦中的朋友感受现实和动画的世界。醒来后,小男孩和同学们和好如初……这是一台正在排练的名为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想起我》的童声合唱情景剧中的情节,它也是莞城“文化周末”剧社创作的首部东莞本土的原创音乐剧。

像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演出每周都会出现在莞城“文化周末”的舞台上。自从2005年4月15日“文化周末”推出第一台晚会起,4年多来,每周六晚上,东莞的市民都可以前往莞城文化周末剧场,欣赏到一场雅俗共赏的演出,让优美的旋律和曼妙的舞姿拂去一周的疲惫。

提起东莞,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无疑是老城区――莞城,它是东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共东莞莞城街道党委书记王检养分析说,莞城历史悠久,但是地方小,没有那么多地拿来盖工厂,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商贸、文化、教育等传统优势项目上做文章,擦亮莞城的文化品牌。

于是,文化周末晚会应运而生。如今它已走过了4年的历史,连续演出200多场,服务观众50万人次,上座率超过九成,还辐射到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创下了广东文化建设的一个奇迹。以至有人这样评价:“文化周末,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品种之多,均破了全省纪录,即使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它坚持观赏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团队、专家大师举办音乐、舞蹈、戏剧、民俗、影视等艺术表演,并由专业人士现场解说,赏学并重,先后推出了《璀璨艺海》、《千年之恋》等多台精品演出,成为东莞深受市民欢迎的一个文化品牌。

一台晚会为何能持续四年长盛不衰?文化周末成功的秘诀在哪里?莞城街道党委委员张彤飚说,答案是两个字:创新。文化需要创新,简单的克隆只能引起视觉疲劳,一时的刺激不过是短暂的轰动。要在文化理念上创新,在活动形式中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长盛不衰。

理念创新:实施打造文化品牌战略

这是一个全民文化的时代。几乎每个地方都在谈论文化的意义,都在策划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但是在办文化的具体实践中,又会陷入“零敲碎打”的泥淖,或者打上浓浓的商业印记。

很多时候,所谓的文化建设不过是一台晚会、一次征文、一场比赛。实际上,晚会也好,征文也罢,都不过是为了节庆而特意准备的。它虽然是节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已丧失了独立性,而成为附属品。

文化建设路在何方?很多人在思考,在追问,在探寻。

在文化周末晚会成立之初,提起文化周末,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它就是一台晚会。4年来,文化周末从当初仅为一台晚会,在晚会取得社会认同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品牌的系列化进展,逐步推出了报纸、杂志、少年合唱团、大篷车、培训中心、俱乐部、大讲坛等“九个一”系列文化工程。文化周末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它的做法是:以统一标识、统一名称为整体形象,推动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和精品化,都冠以“文化周末”的名义,让“文化周末”品牌实现集群化发展。

为推动文化周末的长远发展,莞城成立专门机构文化周末工程办公室,负责文化周末系列文化品牌工程的组织策划。这样,文化周末就有了一个专门性的常设机构,负责文化周末系列品牌的策划、宣传等统筹及执行工作,既能确保活动的系统性、稳定性,又能凸显专业性。

品牌需要靠精品来打造。文化周末一直坚持精品意识,以高雅性、艺术性催生文化精品。通过“九个一”系列工程,文化周末引进、打造和发展了一大批文艺精品,让东莞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蜚声国际艺坛的精品演出。如文化周末晚会通过“3+1”的运作模式,每个月上演3场普通场次的文艺晚会,并保证1场精品场次演出。4年多来,文化周末共上演了200多期晚会,也引进了一大批精品之作。2005―2006年,文化周末晚会推出了四大季度的文化大餐,其中一季就是精品演出季。在2006―2007年的月度主题文化展演中,文化周末又先后推出“七月名家・名琴月”,“蝉鸣八月・雕琢时光的曲线”等精品演出,还推出“璀璨艺海・精品巨献”、“千年之恋・文化莞城”等精品演出季。

文化周末创办以来,经常会邀请一些文化名人、名家、大腕演出或开讲座。名人就意味着精品,也影响着票房。坚持以精品文化提升观众素质的文化周末,历来重视名人的分量,为东莞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走进文化周末的第一位名人是马季。2005年8月6日,成立不到4个月的文化周末就邀请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及其弟子来演出。当晚,马季师徒倾情演出,一场精彩的相声笑爆全场。如今,大师已经驾鹤西去,但是每当人们想到他时,总忘不了他当年在东莞的那场精彩表演。

继马季之后,不断有名家登上文化周末的舞台。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5月15日文化周末百期庆典晚会上,李云迪、盛中国、戴玉强、余其铿、张国勇5位中国知名艺术大师携手为东莞市民带来一场高雅文化盛宴,以名家荟萃、精品演出、赏学结合的演绎形式打造出了国内顶级的艺术盛典,让现场观众一饱眼福。

而在2008年,诸多文化大家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成为东莞文化的一大盛事。这一年,来到大讲坛的作家都是响当当的:王安忆、麦家、舒婷、杨键、陈超、徐则臣、王小妮、张新颖、王蒙、余华、梁文道、慕容雪村、贾平凹等名人开讲,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让每一次大讲坛都成为一场文化的盛宴。

文化周末不但引进精品,更催生精品。如文化周末晚会结合莞城中心小学百年校庆盛典创造的音乐情景剧《我的母校》、首部东莞本土原创儿童剧《哆啦A梦来了》、与广东省话剧院联合出品反映伟大母爱的《我的疯子娘》等等。2006年8月7日,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荣获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金奖,中共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赞扬说,能够在国际大赛上拿金奖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说明莞城有优秀的人才,也有这个意识。要打造文化新城,一定要有一批在文化建设上有造诣的人才。2007年5月25日,演艺中心选手赵亮、张丁芳参加第82届英国黑池舞蹈节公开比赛,获得职业新星组拉丁舞冠军。

文化呼唤精品,精品又反哺文化,增强了文化周末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形式创新:“演出+讲解”寓教于乐

我们身边每天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但是很多文化活动要么过早“夭折”,要么中途“营养不良”。有的文化活动太过“阳春白雪”,高高在上,以致曲高和寡。有的文化活动又太过“下里巴人”,已经突破了人们的审美底线和道德尺度,因而被人们抛弃。

文化活动怎样才能长期化、品牌化?怎样才能既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又能为普通观众所接受?这是许多文化活动孜孜以求但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作为一项健康发展了4年的品牌文化活动,文化周末坚持走“赏学并重”的路子,较好的掌握了艺术水准和观众接受的尺度,因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坚持观赏性与知识性相结合,这是文化周末晚会的独特之处。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文化周末看演出和在别的地方看演出不太一样。在别的地方看演出,除了中场休息外,一般都是一台演出从头到尾地演下来,很多观众除了记得舞台的华丽外,对内容却是“蒙查查”。而在文化周末,观众除了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演出外,还可以聆听演出嘉宾的精彩讲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过“演出+讲解”这种新颖的的形式,观众对艺术真正有了零距离的感受。

在文化周末晚会上开讲的嘉宾并非泛泛之辈,都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蜚声国际的艺术家。4年多来,先后有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广州交响乐团团长余其铿,著名钢琴家殷承宗,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张丹丹,“钢琴王子”李云迪,斯坦威全球代言人赵胤胤,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世界第四大男高音”戴玉强,英国萨克斯王子安德鲁・杨等100多位大师登台讲解。他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多媒体展示、示范等多种方式,让一台晚会变得丰富多彩,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文化艺术课。

作为一个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文化周末特别强调节目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它将交响乐、新民乐、现代舞、芭蕾舞、川剧、木偶戏、话剧、粤剧、魔术、杂技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从首场交响乐演出,到殷承宗钢琴音乐会、钢琴大师赵胤胤独奏音乐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音韶乐”演奏会、“火柴人”的“天上人间”舞台剧等表演,观众反响的热烈程度让人始料不及。

广东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评价说:“‘文化周末’采用赏学并重的形式,能一路走下来是件不容易的事,可以说是个奇迹。‘文化周末’体现了良好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建设手段,为推广和普及高雅艺术闯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各地文化部门学习。”

模式创新:文化事业产业化

办文化的人都有一种困惑:政府主办的文化活动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经费投入更是不多,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由社会力量主办的文化活动的规律性不强,也缺乏专业水准。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二者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许多文化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口号频频被提起。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下,市场化的运营道路已成为许多公益性文化活动获得持续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项产业。近年来,致力于打造文化新城的东莞响亮地提出了“文化产业化”的口号。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以往政府办文化的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每年都是那几个人在做,缺乏创新和活力,而由企业主办的一些文化活动又不专业,不能满足群众的观赏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迅速掀起一股文化产业化的浪潮,公益文化招商活动就是最大的亮点。

文化周末“九个一”工程,是文化周末对文化产业化的探索,是运作模式的创新,也是莞城积极实施“文化推动”战略的重要举措。文化周末产业化的种子从2005年开始萌芽。从文化周末第14期晚会开始,它就与邮政11185合作,推出联合售票系统,既较好地解决了800多个座位供不应求的问题,又为以后的产业化之路打下了基础。通过产业化的路子,文化周末系统工程把大量的社会资金引入此项活动,实现了文化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九个一”工程就是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整合社会办文化的资源,达到“以文养文”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此甩手不管,只不过政府的职能已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承办的创新机制,宣传文化部门重点做好各项文化活动的策划,搭建好活动平台。“九个一”系列工程中,晚会、报纸、杂志、合唱团四大工程侧重于政府公益文化工程,由政府财政支持,而培训中心、大篷车、俱乐部、大讲坛、演艺中心工程五大主要运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走文化事业产业化的新路子。

文化建设投入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为文化周末品牌的诞生及推广提供了保障体系,打破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张皮”的分割现状,形成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崭新渠道;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他们整体的文化艺术素养,使有限的政府投入得到了几何级增长,实现了文化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