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金融危机到IT“品牌”的空洞化

2009-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金汕 我有话说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份,日本电子产业9大公司中,有7个亮起了财政红灯,包括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NEC、夏普等在内,这7家大公司合并净亏损223亿美元。在日本9大电子公司中,只有三菱与三洋还能勉强支撑,不过三洋表示2008财年也只能做到不赚不亏。

无独有偶,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是:有163年

历史的西门子开始加速向传统产业回归。这家跨国巨头第一次在核心业务清单上列出三条,即能源、工业和医疗,而家电、通信位列其后。西门子曾经有过剥离非核心业务的传统,早在2005年,西门子就宣布将亏损的手机业务进行剥离。

为什么“品牌”不再带来市场和利润?根本原因是:这些“品牌”,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和消费体验。一些人误认为“品牌”具有不可磨灭的诱惑力和威望,消费者一旦接受并认可,财源就会滚滚而来。这种对“品牌”资产的依赖,让“品牌”失去了新动力和新能量,并使“品牌”的影响力迅速缩水。

在世界开始变平、变快的趋势中,“品牌”的保质期正在相对缩短。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消费潮流的趋势和节奏,及时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品牌”价值下跌的速度,可能甚于股市的暴跌。

今年6月1日,拥有100年零257天历史的美国通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家公司的市值曾经是微软、苹果和丰田三家公司的总和,然而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股价下跌了99%,2008年一年间就下跌了87%。《华尔街日报》在总结其失败的原因时说:归根结底,通用汽车是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品牌的历史是100年还是100天,是欧洲制造还是MADEINCHINA,已经没有绝对的意义。欧洲品牌并不代表欧洲品质,百年品牌并不代表下一个百年的竞争力。

从根本上讲,品牌的价值取决于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如果一个品牌能够整合世界的资源为其所用,让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则其品牌必然升值;相反,如果一个品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在下降,则其品牌必然贬值。品牌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坐享其成的资本。只有不断地为品牌注入能量,品牌才会茁壮成长,过分的品牌自恋症,只能导致品牌的香消玉殒。(李金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