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温井冈山精神 喜看红土地新貌

2009-09-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历史天空的永恒精神

国内政治部主任韩秀琪

这是一次难忘的“朝圣”之旅。红色的记忆突然鲜亮地跳跃地涌流到你的心间,它涤荡灵魂,洗却混浊,使人清醒,点燃起圣洁的火焰。信念坚

如磐石,理想辉煌柱天。

1929年5月19日,一位先烈在刑场上被割去舌头,不能再宣讲他的理想时,他毅然用脚趾沾着自己的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他鲜红永恒的信念。这位英勇的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壮烈牺牲了,他用生命最后的鲜血迸发出的呐喊和永恒的祝愿,早已化为天安门广场最绚丽的晨光,洒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这是一次思想与灵魂的“考试”。七天六夜,时间不长,一份份用革命的挫折与胜利书写的历史考卷,一次次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思想课堂,深刻而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三十年前,当我成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红旗飘飘”丛书的一名编辑时,我曾亲耳聆听过许多老红军、老革命血与火的革命经历,编写过他们洋溢着革命激情的回忆文章,采写过他们浴血奋斗的感人诗篇,他们的战斗历程、革命精神曾激励我,对我的人生帮助莫大。三十年过去了,红色记忆仿佛已经久远,理想信念也不再那么清晰。当我踏上井冈山、瑞金、兴国这片红色的土地,我的血液涌动异样地加快,心情澎拜激荡,我体悟了理想和信念是那么鲜活、充实而深刻。激情、泪水裹着汗水,天天在冲洗灵魂,我们所到之处,耳闻目睹,无一不动人心魄,无一不闪耀着理想与信仰的坚定光芒。

我和同行的编辑记者们天天都被震撼、被拷问:革命前辈燃起“星星之火”之时,如此万般艰难何以愈挫愈坚?!红土地上的革命后代凭着什么持续不懈地在“新长征”路上继续拼搏?!答案是理想,是信念。伟大的信念、伟大的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是可以超越时空、超越生命、超越物质而永恒于世的。

红色土地上诞生了历史天空中永恒的精神,它将永远激励鼓舞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负党和人民的嘱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职尽责,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到底。

韩秀琪(右一)在队旗上签名。第四组在兴国县高兴镇农村体验调研后将该队队旗献给兴国将军纪念馆

红土随想

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

上井冈、奔瑞金、走兴国、下赣州……在革命圣地,我感受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对灵魂的洗礼,同可爱的老区人民一同劳作、一同生活,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我体会着来自心底的感动和净化。

我所在第十组的体验地是赣州市东外派出所。平日工作里接触的警察,多是破获大案、要案的神勇干探,因而心目中的警察永远是英姿飒爽、雷厉风行的威武形象。但我跟随民警一起工作、一起值班,几日下来,终于发现过去自己对警察的定义是那么的刻板和肤浅。

刚到派出所,就碰到一起查处传销窝点的案子,核实、查证、抓获……一切行动都如想象中的那样干净利落。然而,接下来,我才知道案子办到这一步,只能算是一个开头。按照规定,被骗的传销人员应当在被解救后遣送回家,遣送不了的还要解决食宿问题。因此,做好服务成了干警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甚至是占用时间最多的一块内容,这与我一贯以来的想象颇有偏差。然而几日下来,我细细体味着这些繁杂琐碎,却悟到:虽然少了一分英雄的光环和荣耀,却多了几分能让老百姓踏踏实实、安安心心的平和……谁说英雄一定要轰轰烈烈,谁说百转千回的平凡之中就没有英雄!

“为群众做好服务是我们份内的事情,我们做工作,就是要让群众舒心,让党和政府放心。”派出所毛所长如是说。

是啊,我的老家山西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

日当尽一日之勤。”赣州市东外派出所如是,我们自身又何尝不应如是呢?生活中没有旁观者,来自一线的体验更令人回味隽永。

“大树参天植自根基,江河万里流有源头。”此次江西红色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新闻的真谛所在。卢梭说过,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从事新闻工作已经二十余载,我也渐到知天命之年,我不敢妄谈自己已经走在了生活与灵魂的前列,但我将继续致力于把记者生涯看作一种使命去完成,一往无前……

郑晋鸣(左三)在井冈山红军挑粮小道上

做人民的记者

吉林记者站站长曾毅

我一直以为老区行就是一次找寻之旅,找寻革命的传统、革命的精神,找寻新闻工作不竭的动力与源泉。

感谢先驱留下的精神家园。当我们走过红军的挑粮小道、拜谒苏维埃临时政府旧址,当我们串起中国革命那段红色历史时,崇敬之感油然而生。先驱们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生机勃勃地战斗、生活着,那是主义、是信仰、更是忠贞的态度。

感恩人民赋予的新闻沃土。此次老区行一个很重要的日程就是体验和调研,我被分到了位于崇义县的章源钨业有限公司。这个成立仅19年的民营企业,却以13.93亿元总资产位列我国钨业前五。

我们在地下300米的淘锡坑钨矿井,体验了矿工的艰辛劳作。但是,这个企业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经济数字,而是一个民营企业为环保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公司专门成立了环境保护部,与几所高校一起开展节能节水、治污处理等环保技术课题,先后投资3478万元进行环境整治。这引起了我对经济新闻报道的反思,那就是媒体的视角不应仅停留在企业的经济价值、社会荣誉上,而应更深层地关注数字后面的环保责任。

感动历史传承的神圣职责。当我们完成了分组体验重新汇合时,我发现,无论哪一组的收获都是巨大的。他们有主动救火的,有为护林员捐款买电视、收音机的,有写倡议书的,有帮助基层工人改稿的,有在体验中发了大量稿件的。用精彩纷呈来评价他们的表现一点都不为过。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宣传民族精神,是此次老区行带给我们每个参与者的深刻命题。在这个命题下,我更深切地理解了要把新闻工作的根扎在基层、更深切地领会了新闻工作要在上下贯通中记录历史、传承责任、激昂生活。

做人民的记者,是我对此次老区行最纯粹的理解。

曾毅(左一)在章源钨业有限公司地下300米的淘锡坑矿井

红色与绿色

湖南记者站站长唐湘岳

我把自己的收获总结为10个字――红色的熏陶,绿色的洗礼。

穿上红军服,沿着井冈山红军挑粮小道艰难攀登。汗水一个劲地往外冒,不一会,全身没有一根干纱。累是累,可当年红军战士还要挑着粮担,还要冲过枪林弹雨啊!这崎岖山道旁的小红花可是用红军的献血染红?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镌刻着15744位烈士的姓名。在2年零4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48000多名烈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其中3万多人是无名烈士。

于都,红军长征第一渡。我仿佛听到《十送红军》那悲壮凄婉的歌声。1934年10月17日傍晚,中央红军战士们排成4路纵队,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征程。无数火把,将河水映红。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对于从事党的新闻事业的战士来说,这井冈山精神的火炬应该永远伴随我们前行。

赣州市最大的国有林场――犹江林场是我们第五组体验生活的地方。33万亩森林环抱一弯碧绿的水库,山是绿的,水是绿的,林场工人穿的迷彩服也是绿的。

在长潭分场船坑护林点,我认识了50岁的护林员黄庆约,水面一张木排搭个木屋就是他的住处。没有冰箱,没有电视机,独自一人,守护着7000亩绿荫,33年如一日,巡山不止,没有城里人常见的文化生活,每月工资800元。问他苦不苦,他说,习惯了。

两个24岁的小伙子进入视线,唐剑敏和朱华平,他们都是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是两年前被招聘进山的有生力量。月工资也不到1000元,有伙伴受不了这里的寂寞和清贫悄悄退出,但他们留了下来。两人都没谈对象。

小唐说:“林业很重要,虽然苦了点,但总要有人来。再说,革命先辈用献血换来宁静的绿色,我们必须守护好!”

老护林员和年轻大学生都参与了8月24日晚那场突如其来的灭火战斗,他们用勇敢和智慧,让红色的火焰化作了绿色的希望。

我们6个记者悄悄凑了笔钱,买了2台电视机,7部收音机,做礼物送给了这群可敬的护林工人。还写了个倡议,呼吁新闻媒体关注基层林业工作者。

短暂的7天,难忘的课堂。红色的先人与绿色的后代,都是我们的好老师啊!

唐湘岳(右一)于24日晚与林场职工乘汽艇赶赴火场

基层才是生活的“深水区”

总编室主任沈卫星

在赣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短短两天多时间的体验调研,其过程就像一首歌,那声音先是漫开,接着是柔板,最后变得激越……在归于平静的时刻,我记下这段内心深处的感受。

长年的编辑工作,毕竟更多地从文字到文字,这次一旦以一名生活的体验者,来到更为鲜亮、炽热、芜杂、充满生机的基层,竟生出原来在“冷处”生活得太久的感觉,看来作为职业新闻人的自己,对基层生活有着很强的疏离感。

我是带着“今天的医院怎么啦,医护人员怎么啦”的疑问来到这家赣南地区唯一的三甲医院的。期间,无论是在ICU重症监护室值守夜班,还是去各间手术室体验;无论与医护人员交谈,还是倾听病患和家属的述说;无论将医院今昔作历史的比对,还是对现实种种医患关系的思考……我不仅看到医护人员用智慧和辛劳效力于老区人民健康,也触及到他们内心深处丰富复杂的情感生活。虽然我要求自己不能完全被生活所“俘获”,即在以一名体验者应有的俯身姿态的同时,还要保有新闻工作者清醒、客观、审视的目光,但我仍不能不情为之动,思为之牵。作为“白衣天使”,其医道医德的“天良”,救死扶伤的“天职”,在他们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其中有多少感人故事值得抒写,也有多少无奈、窘困和被误读需要理解,更有多少呼声、愿望、要求有待申张,这是整个卫生战线的真实缩影。如果说有些“瑕疵”被某些社会舆论任意放大,那是无知对知识的无端蔑视,是以“病态”方式对健康职业的恶意挑战,最

后影响的是医学科学的发展乃至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

中央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有着极为宝贵而优裕的新闻资源,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见到最真的并非能写出最真,接触最好的也未必能写出最好。这次体验让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与生活与采访对象进行贴身式的接触,才有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揭开被遮蔽的优质新闻资源,才会更多更好地发现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这次体验只能算作刚到生活的入口处,远未抵达基层生活的宝库。相信今后会有多种途径直接面对现实面对普通生命,并从中获得职业的激情和荣誉感。

沈卫星(右一)在赣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重症监护室体验调研

难忘的茶场三日

江西记者站站长胡晓军

勉强能容一车通过的山路崎岖险峻,往日的流水使得路面沟坑纵横。车辆擦着两边的荆棘茅草缓慢爬行,并不时地急剧颠簸。

8月24日至26日,作为第2组的成员,我和人民日报记者苏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吴艳敏来到瑞金市日东乡观音岽茶场体验生活。

茶场位于海拔1200余米的武夷山深处,四周原始森林植被茂盛,周围10余公里无人居住,几乎与世隔绝。进山的路程使我们对茶场的工作环境有了最初的认识,而25日上午的一次意外,让我们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

那天上午,利用劳动间隙,我们跟随茶场主人谢明进去深山看一株千年茶树,学习如何防护茶树被野猪拱等知识。11时多,大家上车准备返回,没想到,车在掉头时,车尾撞上山壁,排气管被泥土堵住了出气口,汽车熄火后再也发动不了,大家着急万分。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根本没地方借锄头等工具;打电话叫茶场工人来施救吧,所有人的手机都没信号。大家只好用车里找来的一根铁棒挖泥,用树枝挖泥,用手扒泥……烈日炙烤下,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战,排气管里的泥土才清理了出来。

在茶场的几天,我们冒着酷暑在茶园里学采茶,在透明玻璃幕墙车间里学制茶,在澄澈的星空下听茶农讲他们的人生经历。这些最基层的群众,用最质朴的言行,向我们传递着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感受。

茶场主人谢明进讲述了他外出务工10余年后回乡创业的曲折经过,讲述了当初费尽千辛万苦拉运建材进深山修建现代

化厂房的艰难过程,然后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短短三年时间,他的产品已在业界小有名气,他的企业甚至成为了江西茶叶协会副会长单位。

“创业艰难百战多”,这是陈毅元帅1936年在赣南开展游击战争时所写《梅岭三章》诗中的一句。在观音岽茶场生活的3天时间里,这句诗总是回响在我的脑中。今天,赣南的群众,正在用他们辛勤的双手,进行着鲜活的创业。

唯有贴得近些、更近些,才能更真切地了解、体验、记录到这种鲜活。

胡晓军(左二)在茶场学习制茶 

读懂“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

科技部副主任邢宇皓

一周“江西老区行”,时常哼唱起那首《十送红军》。歌中那份牵肠挂肚乃至撕心裂肺的痛楚,不觉间让人泪眼婆娑。站在那些舍生取义的烈士雕像前,分明感受到那一颗颗革命的心,依然在有力地跳动。“革命”,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他们在注视着我们,也仿佛在提醒我们――那植根于人民中的信仰和情感,永远不能忘记。

八月赣州,骄阳似火。离开空调,不消半分钟即汗透衣衫。章贡区赣江街道办事处的曾省学穿行在社区里,作政府贴息贷款的入户调查。“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老百姓开心――有吃、有穿、有住、有事干、身体好,大家就开心?!”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为个体户、私营企业多争取一些贴息贷款而奔忙,曾省学的心思很简单:“我们有协议,他们靠贷款发展起来,就要多解决我们一些下岗职工、贫困人口的就业。”一个私企老板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终选择落户在老区,就是因为这里“浓浓的人情”。在他的口中,“人情”,是这里社区干部隔三岔五真诚的嘘寒问暖,是一次次的排忧解难。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在平凡甚至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用的是情感凝聚起人心。

点滴之“恩”,换回的是百姓涌泉相报。

在渡口路廉租房小区,因病致残的谢志远,从住进小区的第二天起,就自费买了把笤帚,每天凌晨4点起打扫小区主街,风雨无阻――尽管,身体的残疾使他自己穿件衣服都十分困难;尽管,他每一步只能跨出二三十厘米;尽管,他打扫一次街道需要3个小时。直到有一天,刚刚清扫完街道的他,栽倒在自家屋里再也没有起来。在一户低保家庭,孩子考上了大学。在喜悦之余,身有残疾的父亲想到的是,“等孩子自立了,我就不‘吃’低保了,把它让给更需要的人。”

在最基层,贴住老百姓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百姓的朴实、真诚和善良,体会到“人民”两个字的伟大。江西老区行,让我们读懂“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

邢宇皓参观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时仔细观看当年红军留下的文物

109级阶梯

文艺部编辑付小悦

顺山而上,走到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要踏过109级阶梯。

我们把花圈送到纪念碑前,一路默默地数着脚下的台阶。――忽然觉得,为什么烈士纪念碑总是在山之高处?不仅是为了表示精神的崇高、后辈的仰视,也由于,在踏级而上的过程中,人们的心中安静肃穆,仪式感的庄重、时间的延续,使得心中无限感悟得以延长,得以升华。

此次江西老区行,大概也有类似的功效。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个脚印,都承载了无数的收获、感动与沉思。

其实,对于井冈山、瑞金的历史并不陌生,年代、事件,都曾背得烂熟。但是,站在红色的土地上,历史书上的一切宏大叙事,在这里都化作一段段具体而微的故事,一个个栩栩如在眼前的人物,曾经的一切理性认识,饱蘸了情感的力量。

难忘在我们路途上所遭遇的一个个虽已牺牲,但在人民心中永生的人们。1929年,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在押往刑场的路上被割掉了舌头,但他用脚趾头沾着鲜血,在站立的方桌上写下“革命成功万岁”。瑞金叶坪旧址的红军烈士纪念塔,那个“烈”字是一位老大娘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偷偷珍藏下来的。老大娘说:“我的儿子死在长征路上,我抱着这个字,就像抱着孩子。”

也难忘在我们的路途上,所遇到的一个个正在为今日生活而努力的建设者

们,他们中,有红军烈士的后代,有不远千里来到老区的外地人。在我所体验生活的工厂里,遇到了一位从北京来参加工厂建设的女硕士,在这里的两个多月,她瘦了16斤。但她笑着说:工作着,是快乐的。

四年前,随中国作家采风团重走长征路,在瑞金叶坪旧址,遥想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茅奖得主熊召政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一首七律:“谢家老屋沧桑地,七十年来雨复风。弱到极时能缚虎,人临绝境可屠龙。风雷激荡乾坤白,大地苍茫战血红。自古民心天下计,危难社稷见英雄。”

此刻想到这首诗,也想到老前辈穆青所说的:勿忘人民。

付小悦(前排左二)所在第六组与工厂新员工一起军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