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永不止步

2009-09-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 吴莹 肖鑫 李晋宇 我有话说

2005 年11月,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郭亚军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历经8年艰辛,成功研制出治疗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度牛皮癣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特效药“益赛普”,该药是我国首个批准上市的抗体类药物,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外,第二个能生产此类药物的国家。这一发明为他们摘得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

发明奖二等奖。

近年来该校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先后荣获1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37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高水平成果奖。特别是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了军队医科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新突破,标志着军队医科院校在国家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科学研究的百花园里荆棘密布,第二军医大学却何以摘得如此夺目的奇葩?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该校长期以来积淀形成的宽容失败、永创第一的科研创新文化。

1981年,海医系郑秀龙教授率领课题组拟开展世界级难题――放射治疗增敏剂的研究,引来一片争议。当时,国际上有许多专家都在开展此项研究,都以失败告终。但鉴于该项目巨大的原始创新价值,学校同意开展立项研究。

20年里,一次次的试验失败成了家常便饭,不断有课题组成员转业及外单位人员退出。最困难的还是研究经费,曾数度“揭不开锅”,又数度“柳暗花明”。学校一直没有放弃对该课题的支持,额外拿出一笔专项经费给予资助。

十年磨一剑,经过这种原创和宽容精神的滋养,2002年,甘氨双唑钠原料药和冻干粉针剂,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填补了国内外在肿瘤放(化)疗增效药物研究领域的空白。2006年摘取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该年度全国医药界唯一的最高发明奖。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王红阳院士终身难忘。

1995年6月11日,在德国马普实验室作研究工作的王红阳历时两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发现并克隆了一个新的基因,该成果标志着她在生物信号转导研究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可是,当她兴高采烈地把这一消息告诉她的导师乌尔里希教授时,导师沉默了好一会后,才不无遗憾地说:“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因为你的发现比日本科学家晚一周,日本科学家已将它命名为BAS。”王红阳拭去眼角的泪花,开始了她科学实验的第二次“长征”。1997年初冬,她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PCP-2,即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并提出MAM型酪氨酸酶家族新概念。这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并在世界人类基因库登录。

正是凭着这种永不言败、不懈追求的精神,王红阳一步一步攀向世界生物信号转导领域的高峰。1998年,她回到母校第二军医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短短几年间,她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2005年,她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培育一种先进的科研创新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是盛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催化剂。”校长刘振全介绍说:“我们把科技创新的着眼点放在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建设上,把原始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用理解、宽容、支持的态度去帮助科技人员,努力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他们敢为天下先,敢于开展高风险的创新研究。”

立足本土,争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让中国免疫学走向世界。这是曹雪涛院士和他带领的科研创新团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2004年11月,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种具有独特调控功能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这一成果被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刊用。国际著名免疫学家肯・萧特曼教授称:“这是一项令该领域的绝大多数研究者惊奇和关注的工作。这一发现是免疫学理论新的重要突破,将带动免疫学领域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免疫学在世界免疫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之后4年,他们的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已连续4篇次在《自然・免疫学》杂志上发表。国际免疫学界对他们出色的创新性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关注。

卫勤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贺佳教授撰写的述评《中国医学期刊中的统计报告》,今年4月份刊登在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上。这是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在国际医学领域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关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统计学工作专题述评文章。同时,贺佳教授还应邀担任了《柳叶刀》杂志统计学审稿人。

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想方设法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由创新、原始创新,这是第二军医大学科研创新文化的核心,也是他们成功之所在。纵观该校60年的发展史,从20世纪50年代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60年代成功实施国内第一例人造心脏瓣膜术、肝叶切除术、世界首例断肢再植动物实验,到80年代提出糖皮质激素作用假说,直至树突细胞新基因的功能等研究,等等。这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靠的是几代人锐意进取、求实创新,更得益于几代人积淀形成的宽容失败、永创第一的科研创新文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