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009-09-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凡 我有话说

人是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感受、看法、反映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为调整,对于个人、社会以至人类的历史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一定的心理反应形成定势、变成一个民族的共识时,就积淀成一种习俗,形成世代相袭的文化传统,转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对耻辱、可耻之事的感受及

其行为调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

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是在先秦时期。从《尚书》中的伊尹放太甲、《周礼》“耻诸嘉石,役诸司空”之说到《诗经》对统治者过分剥削的讽刺,说明殷周时期古人已经知道:使人知耻的心理因素对于控制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降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均从各自的角度论述和实践着耻感文化。《管子・牧民》篇中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说,这四维即礼、义、廉、耻,管仲把耻感文化提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道家学派对于耻感文化也给予充分的注意,老子《道德经》中就讲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法家也很注意耻感文化,认为它与国家安危有莫大的关系,《商君书》、《韩非子》对此多有论述。儒家学派对耻感文化的阐释和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时将耻感文化纳入到儒家学说的体系之中,《论语》中对耻感文化的论述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的心理感受、道德修养、人们的社会行为及其评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的政治活动、对人民的教育等各个方面,反映出耻感文化已经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孟子将羞耻直接和人的内省、正己联系起来,通过正己而达到自强,并从性善论的角度,以“四心说”揭示每个人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内省,反求诸己,都能从内心深处发掘出这种羞耻之心。荀子则在耻与不耻之间,勾勒出了不受名誉之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率道而行、端然正己的士君子形象。

先秦时期所形成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一种高度抽象,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它区别于西方建立于基督教基础上的罪感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综观这一耻感文化体系,它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是注重内省、慎独,强调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其二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三是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其四是崇尚操守,砥励名节,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五是形成了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

传统耻感文化形成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广泛地融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人士的道德践履中,成为决定人们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社会评价人物的重要标准,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不论是诸侯国的国君,还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都在其立身行事中反映出耻感文化的影响。管仲辅佐齐桓公,曾引起时人对他是否知耻的争论。晋楚城濮之战时,栾贞子力谏晋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耻”,坚定打败楚国的决心。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正是不忘“会稽之耻”,终于灭掉吴国。战国中期,秦孝公深以“诸侯卑秦”为耻,于是广招贤士,从而有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战国后期,赵武灵王以“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打动公子成,遂成就胡服骑射之改革。这些事例说明,耻感文化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般士人乃至平民百姓中,耻感文化也是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晏子“二桃杀三士”的事件,《礼记》所载“不食嗟来之食”之事,就是耻感文化影响人们行为的绝好例证。

降及秦汉以至明清,耻感文化在往哲先贤的论述中、在历史事变的发展中、在志士仁人的践履中时时体现出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是在历史巨变、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耻感文化更是撑起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柱。苏武牧羊、党锢事件、祖逖北伐、岳飞抗金,无不反映着耻感文化的内涵。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也全盘接受了传统耻感文化,雍正五年在考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就有关于耻感文化的内容,雍正帝对士子们的答卷很失望,于是专门发布上谕,对耻感文化进行阐释,并对大小臣工提出要求。迨至晚清、近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屈辱,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正是这民族的苦难,使无数的志士仁人感受到了耻辱,这是国耻,是民族之耻,为了雪耻,一代代英烈们奋起抗争,用自己的头颅和热血,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铺筑道路。五四运动前后,民众纷纷以耻感文化相砥砺,“勿忘国耻”成为高昂的时代主旋律,显示了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坚强决心。也正是在耻感文化的激励下,无数革命先烈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促进国家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维护祖国尊严、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个方面,耻感文化仍是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的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