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代精神的颂歌

2009-09-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立波 我有话说

近期开播的电视连续剧《我们的八十年代》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描写沿海某市化工厂一群青年工人朝气勃发的青春岁月和爱恨交织的人生经历。主要人物是青工,中心场景是车间,记写了“无可挽回却永生

难忘”的“最纯真时光”。该剧播出后之所以受到好评,笔者看来以下三点最为关键。

一是再现“场景真实”。该剧立足车间、班组,故事、细节、画面直奔青年工人工作与生活的原生态。剧中的段玉刚们似乎不是立于时代潮头的改革弄潮儿,当然也不是改革的阻力、看客,作为普通青工,他们努力追求、全心维护的是完成生产任务、车间存续、车间名声、师徒恩情与工友间真诚的友谊,正如剧中人物黄优(晃悠)所说的:“咱们一直把四车间当做家看,那是咱们一辈子吃饭的地方,我要让他红火起来,要让咱兄弟姐妹们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地干到退休。”以车间为家、以厂为家几乎可以涵盖他们大多数人积极进取的大多方面。而这种积极进取是极其自然甚至是与生俱来的,是那个特定时代赋予的: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启动,计划体制、单位体制还占重要位置,市场原则尚未普遍化、单位人尚未被社会人取代,个体、车间、社会存在紧密、内在的联系,这样,“车间”这个场景的真实就与时代背景、时代脉搏联系起来而具有普遍意义与典型性,“四车间”因浓缩了时代特征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典型环境”,而段玉刚、秦光明等便成为“典型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人物形象,由此演绎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兴亡成败有了本于时代、源于现实的根据。

二是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影视作品是“立”不起来的。本剧中每个人物都是有其特定身份、生活经历、性情爱好、有血有肉的个体,同时,每个人物都有代表性,对应着那个时代乃至今天的某类人。本剧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段玉刚是重情义,热心肠,技术过硬,具有英雄气质又略带“痞气”的青工领袖,是个常让领导“头大”但群众喜欢的人物,是一个没有官职、只有性情的“硬汉”,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为了维护四车间荣誉、为了“罩着”四车间的人,爱憎分明的段玉刚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经历了诸多挫折后慢慢走向成熟,并迎得了“厂花”――女大学生满晓星的爱情。作为“硬汉”形象,段玉刚个性鲜明,不同于张丰毅、周润发、吕良伟及高仓健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而是集中反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及更早厂矿经常出现的这类人物。虽然九十年代后这类“硬汉”在生活中越来越少了,但其身上体现的勇敢、担当、嫉恶如仇等性格特征依然留存,而且因其稀少更显可贵、更为人喜爱。

三是情节引人入胜。会讲故事是电视剧赢得观众的基础,《我们的八十年代》善于讲述故事、营造矛盾、设计冲突,四车间存留是全局的主线,段玉刚与“厂花”满晓星的爱情故事与段玉刚与秦光明师兄弟的冲突是该剧的两条副线,主副线间穿插着诸多人物矛盾纠葛、爱恨恩怨,使得故事曲折、矛盾复杂、冲突不断,剧情在多种矛盾、多条线索交织中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