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释放学习的力量

2009-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凌翔 我有话说

背景:青岛市南区是青岛市的教育强区,也是中国教育学会的教改实验区。在基本完成了物质条件、师资队伍、生源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并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2009年,他们提出“释放学习的力量”,作为该区今后一个时期打造基础教育区域特色的理念。

“释放

学习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提出,是青岛市南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中国教育学会陶西平等专家的指导下,对中国特别是市南区教育现代化多年实践探索的提炼,是对中外基础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之后的融合。如何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不久前记者采访了陶西平先生。希望陶西平先生的阐释,对于与市南区基础教育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地区形成自身的区域发展特色,能够有所启发。

推进素质教育――释放学习力量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因此,应当作为“释放学习的力量”的目标。陶西平先生认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从教育目标看,国家的教育目标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基本的规格,例如: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而具体的培养目标则不同,需要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设置不同层次、类别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不同需求,体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在国家教育目标之下应有具体的培养目标。有人将之比喻为图钉原理:图钉盖是国家要求的宽厚的素质基础,图钉尖是每人的个性特长。从教育内容看,目前学界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是什么)、原理知识(为什么)、技能知识(怎么做)、交往知识(怎样合作)。前二者是可以用文字表述的“显性知识”,后二者更多是需要通过实践把握的“隐性知识”。从教育方法和形式看,当今时代,要在人的有限的生命中获取更多不同类型的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靠单纯的灌输肯定不行,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有开阔的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终身学习是未来教育的显著特征,它意味着任何人、任何年龄段都有继续学习、发展的机会。而网络的发展可以使不同国家的教师学生同时上课,互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考察学生的成绩。信息时代很可能改变局限于校园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应该进入教学研究的视野。

陶西平先生特别强调,由于就业压力、升学压力以及欠发达地区在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造成的对素质教育的制约,有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需要长期努力;有的方面可以循序渐进;有的环节则可以先行突破,争取阶段性成果。由于亚太地区后发型教育现代化面临巨大发展压力,在过去的10余年中,市南区由政府主导“教育现代化十年工程”,这种做法,在今年7月新加波举行的国际教育圆桌会议上,再次成为与会各国(各地区)教育部长的共识。今天他们又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题,作为“释放学习的力量”的目标,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力量的释放也可以避免盲目。

培养创新意识――“释放学习力量”的动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各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陶西平先生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创新,因此培养创新意识是“释放学习力量”的动力。目前各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日本去年有筑波、冈山等5所大学,开办了“未来科学家讲座”,为擅长数理化的小学至高中的学生讲授大学课程,并让他们亲手做实验。德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印度计划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进行以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重点的“高级思维技能”培养。以色列的《优秀2000计划》,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技术、经济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原来只针对少数有天赋的学生,现已在160多个中学的多数学生中推广。美国把国家竞争力战略分解为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和科技项目,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

与此同时,陶西平先生也列举了我国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进展。例如2007年北京启动的“翱翔计划”,使选自68所高中的170多名学生得以进入12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参与研究,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培养方案各有不同。这项计划并不急于要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实验成果,重点在于培养科研兴趣,并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作为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2008年北京二中诞生了第一个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是学校为李汉歌同学设立的,因为他从小学三年级起,进行蜘蛛生活习性的研究,撰写的关于蜘蛛的论文多次获得科技创新奖。深圳东湖中学也有一个以初中学生张悉妮名字命名的实验室,鼓励她研究无频闪,无辐射的台灯。香港高中的旅游创意大赛也颇具特色,参赛学生要设计旅游主题、方案、路线、经费预算、宣传计划等等,整个项目要花几个月课余时间才能完成,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都是锻炼。

市南区教育局将培养创新意识作为释放学习力量的动力。他们将在今后落实“释放学习的力量”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创造出适合本区特点的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广泛的资源――释放学习力量的条件

为了阐释这一观点,陶西平先生对著名企业管理家普拉哈拉德提出的两个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公式N=1和R=G进行了针对教育领域的引申。N=1原意是说企业面向亿万顾客,最后要落实到服务于每一个顾客。那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关注每一个学生;R=G意思是资源来自全球。由于没有一所学校的内部资源可以满足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的获取,必须有更为开阔的眼界。

陶西平先生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学校资源的短缺与教育责任的重大之间存在反差;师生教与学需求旺盛与学校供给能力薄弱存在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多渠道寻求资源,除了学校内部的资源,还包括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国际资源等等,这是释放学习力量的必然要求。所以陶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特别强调一个“借”字。要善于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思想、能力、智慧、经验、资金、人才等等。他认为“借”是一种智慧,真正高明的教育者,往往最善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市南区近十余年来基础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较大成绩,和他们善于向全国的教育专家“借力”,向教育先进地区“借力”,并内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有很大关系。

科学的方法――释放学习力量的途径

在学习方法方面,陶西平先生特别阐释了知识的内化和外化。知识的内化就是将别人的知识融合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之中,知识的外化就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内化是知识外化的基础,而只有实现了知识的外化,才能算真正完成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方式方面,他认为应重视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这两种基本方式的结合。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而个人学习要在组织学习的环境中,通过“做中学”和“交互式学习”取得最大学习成效。在人类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很少一部分,占绝大多数的隐性知识是生成新知识的“催化剂”和“助产士”,这种知识往往不能只通过传统教学获得,而要在“做中学”,在“合作中学”。

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在这个环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本来并不难懂的问题,经过理论“提升”弄得谁都听不懂了。所以有人提出一个八岁定律:如果能把比较复杂的道理能讲得让8岁的孩子听得懂,那才是最理想的表述。

陶西平先生认为,释放学习的力量还要消除思想障碍,比如:由于不赞成某人的观点,就将其人加以否定;把看到的片面、表面现象当成看到了问题的全部和实质;相互不信任,害怕说真话,等等。这些思想障碍不清除,就会成为思想充分交流的障碍,难以形成民主氛围,学习的力量也就不能充分释放。当然,要清除这些障碍,必须从领导做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