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景史诗:从1840到2009

2009-09-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蕾 单三娅 我有话说

发刊词

60年,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鲜艳如新。

6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无数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使我们的国家结束了百年

来的深重苦难,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6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数勤劳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使我们的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跨进了历史新的时代。

60年,对人生或许是漫漫长路,而对一个国家,正是谱写壮丽诗篇的青春年华。也是在60年前,光明日报创刊,从此与共和国一路走来。今天,在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之际,本报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和广大读者一起,纪念、记录和见证伟大祖国走上复兴之路。

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让每一位中华儿女胸中洋溢着幸福、自豪和骄傲……也许这一诗句最能道出我们此时内心的感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祝福祖国,我的祖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9月20日晚,秋夜中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外部轮廓已被灯光照亮,里面是一幅热烈浓重的景象―――剧场里座无虚席,几千双眼睛紧盯着舞台,感动着,期盼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著名诗人艾青这著名的诗句出现在字幕上,天籁般的合唱《我的家园》响起。舞台上,一望无际的大地在涌动,在这无限深邃的时空中,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首演拉开了序幕。

从2007年创意产生、2008年项目启动,经过了几百个日夜的跋涉,终于,在祖国60华诞之前,《复兴之路》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寻找重大历史节点的经典表情”

“卫新,我们要准备一起熬夜了。”2008年10月,在《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总导演张继钢对身旁的文学部副主任任卫新轻声说道。之后,《复兴之路》的构思创作就在北京香山双拥路一个小院里平静而紧张地开始了。

“《东方红》已经是经典,我们会盯着这个标杆,一定要有创新。”张继钢说,“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巅峰之上歌唱,重新为1840 年到2009 年这169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寻找、锤炼、凝固它每一个重大节点的经典表情。”

反复观看《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舞台艺术片,观看《复兴之路》展览,请党史、近代史专家上课,学习中央文件,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核心创意组开始在历史和思想的千头万绪中上下求索。任卫新感慨地回忆起这一段时光:“大家都是来自文化界的各路精英,每天都在不断推翻、不断创造中循环往复。但也就是这样,思路像扎筐编篓,样子就逐渐出来了……”终于,《复兴之路》以《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和《中华颂》五大板块为线索的思路成形了。

骨架搭起来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每段庞杂的历史当中选取典型事件,并想方设法以全新视角呈现在舞台上,谋篇布局、轻重有别、浓淡相间、各具神采。169年的历史事件,被杂陈摊开在桌面上,凌乱信笔写在黑板上。冬去春来,一晃半年过去了,当所有的创作思想变成了一字一句的台本,《复兴之路》终于理出了清晰的情感脉络、表现样式和切入节点―――33段节目,有歌舞、诗朗诵、情景表演、交响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表演全部原创,音乐歌曲以原创为主。

“拒绝常见的歌舞晚会和肤浅的光怪陆离”

《复兴之路》设在人民大会堂的办公地点在江苏厅,那里的小黑板上一直写着这样一句话:拒绝常见的歌舞晚会,拒绝肤浅的光怪陆离。“尽量避免一个人唱歌、一堆大裙子伴舞的惯常形式,更不能出现花拳绣腿、浮光掠影式的多媒体滥用和舞美堆砌,”文学部主任阎肃解释说。舞台上没有了这些,才能现出“史诗的境界神韵,史诗的精神气质,史诗的昂扬力量,史诗的品格品位”。

如何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往创作中大都离不开“天安门”、“红旗飘扬”的关键词,热闹却不够力度。“创作有时候需要天马行空,跳出原有的框框。”曾为电影《开国大典》编剧的影视部主任刘星在思想的信马由缰中,忽然想到了张正隆的小说《枪杆子1949》里的一个情节。于是,撞击心灵的情景表演《共和国的名字》诞生了―――一支解放军南下部队接到命令,要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徽、国名“一个人不能少,一个字不能丢”地传达给战士。就在传达中,一位年轻的报务员倒在炮火中壮烈牺牲,然后,让全场齐声高喊出战士想知道的共和国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两弹一星》”在舞台上表现很难,在毫无突破口的情况下,大家突然想到从元勋的名字入手,一下子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打工谣》用剪影表演做舞台背景;《海峡愿景》以舞蹈演员的脚和手臂表现海浪起伏……

好听耐听的音乐也是奠定史诗品格的根基。新创歌曲占57%,总共20多首,要求和老歌有机地串到一起,丝毫不能逊色。为此《复兴之路》集结了一支由徐沛东、赵季平、叶小刚、张千一、印青、孟卫东等名家和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创作队伍。“拒绝概念化、口号化,注重在人本上、性格上、情感上的表达”,音乐部副主任宋小明说,每首歌都至少修改了10稿以上,经常为了找到一段打动人心的旋律和歌词,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文学部副主任王晓岭为了写一首表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词,每天一回家就钻进古今中外的音乐里,翻看大量文学故事和历史资料,拼命启发自己的灵感。

《沉思与抉择》是如何抉择的

《复兴之路》第三章结尾处是一个特殊的节目:“文革”十年。

既然要表现中国近、现、当代史上的重大历史节点,那么“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是绕不过去的。只有回顾那段历史,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从何而来?意义何在?遵循中央定下的“不回避,不渲染”的创作原则,又要从气质上符合演出的国家品格,核心创意组经过反复讨论,决定用一首配乐诗朗诵表现那个特殊的时期,而创作任务就落在了影视部主任刘星的身上。

刘星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虽然真实的经历已经让他有了很多感慨,但用何种方式展开叙述,让他冥思苦想了几个月。在一次策划会上,在与同事的碰撞中,他忽然灵光一闪,想到了古典诗词中“比兴”的艺术手法,整首诗前四句就这样出现在脑海里。他马上把思路记了下来,于是成就了整首诗的风格。“如果不是为寻找历史是在哪里转弯,如果不是为寻找民族复兴新的起点,谁还愿意揭开往日的伤口,谁还想回首那曾经的劫难……”在这首诗中,没有出现“文革”的字眼,但是,隐喻、象征的手法,使得交待明确、措辞得体,看得出创作者驾驭历史和政治的深厚功力。结尾的处理更是“神来之笔”―――原本雷声滚滚、乌云遮空的天空明朗起来,“人们听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之声,又一次在大地和天空间回旋。”

“如果我们没有让才华尽情绽放就是最大的玩忽职守”

总导演张继钢意识到:史诗品格必须一开始先声夺人!

《复兴之路》开场的大地上的农耕景象,呈现出一个深远的意境。张继钢这样阐述这里的艺术处理:“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把最美的东西立即展现给观众。平坦的舞台上隐隐的微光中,渐渐隆起的是广阔的田垄。田垄微微起伏,从内部发出温暖的光,仿佛大地在呼吸,我们的心也被带进了大地的内部……”为了呈现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第一章的主编导杨笑阳带领着他手下的年轻编导们神思飞扬,想象着、比划着,居然一个个都爬上了排练室的窗台,大字排开,身体贴到了窗户上,把前去探望的舞蹈部主任潘志涛吓了一大跳。

舞蹈部副主任、著名朝鲜族舞蹈家李承淑为了编排出一支富有朝鲜族特色的“鹤舞”,天天琢磨仙鹤飞翔的动作。“在无数次揣摩和想象后,今年6月的一晚,我终于感到自己像仙鹤一样飞翔起来,那种绝对的幸福感,真是无以伦比!突然,一阵剧痛,发现自己已经掉在宾馆地上。”梦中醒来,这位67岁的艺术家居然从床上翻到了地上,锁骨骨折,打夹板60天。但是这两个月里,她依然天天构想着她的作品。

张继钢说:“如果我们没有让才华尽情绽放就是最大的玩忽职守。”

“对创意技巧本身的欣赏,一定是对史诗内容表现的干扰”

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自己。对曾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做过不下十台大型主题晚会的舞美部主任鞠毅来说,《复兴之路》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复兴之路》要求更宏大的内容、更高的规格、更概括有力的表达,舞台美术的基本理念、基本形象、基本构造必须有崭新的超越。”

刚接到任务的那段时间,他抽空就跑到人民大会堂,盯着舞台发呆。每天大家讨论方案,他就跟随着大家的思路,在脑中频频过电影,设想各种方案。要为祖国的生日深情歌唱,鞠毅想,总得给合唱队一个空间吧。于是,两个空间共存于同一个舞台的念头在他脑中渐渐成型。最初的方案,是一个从天到地、从舞台前沿退向舞台后区的倒扣式巨大台阶,新颖却显得刻意、怪诞。“创意如果显示出创意的技巧,就不是好创意。对创意技巧本身的欣赏,一定是对史诗内容表现的干扰。”张继钢当时就指出。

经过多次研讨,这个台阶被翻了过来,变成了现在的台阶广场。问题也随之而来:场景太大,人民大会堂施工条件有限,而且大装置场景变化几乎不可能,而整晚的演出,如果舞台构成一览无余始终在那儿,没有出人意料的变化,会不会太单调?于是,台阶下的移动平台、多层遮挡条幕等被设计出来。

“这些设计在模型上呈现出来,显得碎,总觉得什么地方很别扭。”正好趁着单独和张继钢到澳门出差,鞠毅终于有机会和他一心一意讨论这个问题了。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更彻底的想法达成―――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极其简洁有力、大气磅礴、一目了然。“当这个想法出来时,特激动;第二天早上睡醒,还激动;一个星期后想起,还激动。这个想法成立了。”

“张继钢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总能抓住锋芒锐利的细节”

为了达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创新要求,总导演张继钢不知多少次到现场审看,亲自做示范、纠动作。用舞蹈部副主任张华的话说,“张继钢有一双点石成金的手,总能抓住锋芒锐利的细节。”

第一章《惊梦》一段,当满台如云粉黛一齐举手时,张继钢说,要五指并拢,然后一齐翻手,变成兰花指,这一个指尖动作,可以透露出清朝末年文化奢靡的气息。第二章表现《南昌起义》和《打过长江去》两段,北伐军和解放军的舞蹈有些雷同。张继钢马上看出了关键所在―――情感状态应该不同。起义场景应当突出秘密紧张的气氛,整齐的传枪中,加入拉动枪栓的动作和声效,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这一个小处理立即与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浩浩荡荡区别开来。

“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不能满足,不能放松,只要还没有公演,我们就有机会改得更好一点,就会少留一些遗憾。等国庆公演了,舞台艺术片发行了,就彻底没有机会了!”张继钢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

“为了祖国母亲的生日,我们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在《复兴之路》的团队里,精益求精的细节要求不仅在演出的艺术创作上,更在文学部、音乐部、舞蹈部等11个部门台前幕后工作的每个角落。演出部主任黄民暄说:“为了祖国母亲的生日,我们每个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原貌,《复兴之路》的演出共用仿真道具5000多件;为了实现史诗般的舞台效果,人民大会堂破天荒地拆除了前7排的座位;演出的排练日程更是精确到了分钟,在演出部不厌其烦的沟通和制定计划中,庞大的参演队伍每天如同行军打仗般紧张运行;后勤部对演出的各种成本严格控制,宣传部主任毛时安感慨:“这么多年来,我头一次遇到领一支圆珠笔芯也要签字的情况,后勤部门为了节省开支几乎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正是这份认真使我们这支队伍节俭高效地运转着。”

在《为了母亲》中扮演母亲的舞蹈演员沈培艺用了四个“无比自豪”来形容她参加《复兴之路》演出的心情。是的,3200位祖国的艺术家儿女和解放军战士,以最美的舞姿、最嘹亮的歌喉,竭尽全力地在舞台上表现了我们祖国所走过的一条艰难而辉煌的复兴之路。

《复兴之路》观后

它将升华为艺术经典

于平(文化部教科司司长、文艺评论家)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艺术家的历史感触,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观照,是政治家的文化思考,是文化学者的政治理想。《复兴之路》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魂系中华民族的复兴热望,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奉献,照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的前程。

《复兴之路》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沉思历史,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又在历史转折中展望时代,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性;它是广阔的时代视野中的艺术精品,而在未来人们深邃的历史追忆中,它将升华为艺术经典!

理想主义的光辉

石安(文艺评论家)

作为一个中国人,两个半小时看《复兴之路》,我心潮难平。我为自己拥有一个伟大的祖国而自豪。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从一个受尽创伤屈辱的弱国穷国到今天一个初步小康的大国,我从舞台展现的这条复兴之路,感受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人是要有点理想的,几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理想主义渗透了《复兴之路》的表演。当我看到南下部队战士在新中国诞生的同时牺牲在炮火中的情景,当全场向着他倒下的尚有余温的躯体高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我流出了眼泪;当他光彩焕发的青春脸庞在天幕上出现,当他拽着巨大的国旗从蓝天上飞过的时候,我的心被震撼了。只要我们像夸父逐日那样地去追求光明、追求理想,像我们伟大的先人那样上下求索,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深沉、磅礴、辉煌

金兆钧(文艺评论家)

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深沉、磅礴、辉煌是切实的感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诗人艾青这两句诗作为全场主题的内在结构点,我以为是这部大型作品最为成功的基点。在此基点之上,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69年的中国革命史,共和国创立、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得以在合理并充满激情的歌舞声光中呈现并推进,最大容量而又极为洗练地展现出“复兴之路”的主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翻身解放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得以纵情讴歌。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前半部的凝缩、后半部的展开构成了这部史诗在结构上的另一个成功的因素。从现在的比例看,169年中重后60年,后60年中重近30年的内容安排,既符合历史进程的发展逻辑,也符合当代观众心理接受的审美规律。

《复兴之路》深沉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奋进的伟大精神,大气磅礴地讴歌了伟大祖国在危难中崛起、在奋斗中复兴的伟大进程,辉煌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它将成为激励我们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精神食粮,也将留下一部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贴近时代的艺术作品。

本版照片均为《复兴之路》剧照,陆迪摄。

祖国万岁杨子恒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