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出版座谈会发言摘登

2009-09-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为迎接新中国60华诞,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9月17日在京举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出版座谈会。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章百家,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市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蔡赴朝,中宣部《时事报告》总编辑、理论局副局长张磊等出席会议。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许志功,著名专家赵曜、张静如、徐崇温等及有关部门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成员、社科理论工作者和出版单位代表出席座谈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是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最终成果,由龚育之、石仲泉担任首席专家,日前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作。这里,刊发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摘要。

社科理论研究的成功模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历时五年之艰辛,研究并写作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一书,标志着北京市出色完成了所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我作为当年从中宣部领回这一任务的当事人,看到这一重要成果,深感振奋。

本书观点正确、内容丰富、史料详实、文笔流畅,思想性和理论性很强。书稿从“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史论结合,有史有论,特色鲜明,颇富新意。“历史进程”的总结,很好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有历史的厚重感;“基本经验”的归纳,概括凝炼,也比较准确。本书的出版,是北京市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宣传方面的重要工作和重大成果。

这一重大研究课题的顺利完成,也为我们提供了社科理论研究工作的一种成功模式,这就是:市委关心支持,专家领衔担纲,“中心”组织实施。当年,北京市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一重大研究课题时,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关心过问,强调在课题研究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市委分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和市委宣传部领导,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多次参加课题组的工作会议,从课题立项、编写大纲、人员组成、实施步骤等,一一进行指导和帮助,并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科研经费,这就为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北京市社科联和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邀请理论家龚育之同志、石仲泉同志担任课题组首席专家,这就使课题研究建立在一个高水平的理论起点上。同时,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委党校等多个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写作工作。市社科联和“中心”的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了书稿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蔡赴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是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2004年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课题。北京市委对此高度重视,要求组织精干的专家队伍,高水平地完成研究任务。市委宣传部每年都把本课题的研究作为一项重点的理论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做好相关服务。在中宣部和北京市委的指导关心下,经过课题组历时五年的深入研究,课题终于顺利结项,最终成果也正式出版了。这是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智慧。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一书,分量重,学术含量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具有标志意义的一部学术著作。通读书稿有三点感受:一是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专家,如龚育之、石仲泉等同志,以及课题审读专家都是国内党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权威;参加课题研究和写作的专家,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学术骨干。他们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使本书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二是本书全景式地描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详尽论述了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又较为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条基本经验。三是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书中提出的不少新思想、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推进和深化。今后,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将在已有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主攻方向,继续强化自身特色,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水平,努力使研究中心成为首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阵地。

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李君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这部著作,凝结着已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龚育之的心血,凝结着石仲泉等著名专家学者的心血。通读全书,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思想深刻。特别是,此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政治总结相统一的鲜明特点,既坚持了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意,又在总结党80多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有现实意义。

71年前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任务时,曾经明确地指出,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今天,这依然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几年前,我曾经多次问一些同志,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谁提出来的?是怎么样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其内涵是什么?结果是,不少人表示不了解、不清楚。这部书,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分重要。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使我们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首先,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其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根本任务。再次,是党的伟大事业的科学指南和思想保证。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讲,重点要“了解”和“解决”的,是要认识到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我们真正“了解”了,“解决”了,就能够真信、真学、真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够真信、真学、真干科学发展观。

有历史纵深感的一部好书

国防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许志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这70多年中,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深刻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说清楚、搞透彻,可以教育和引导我们的党员干部,可以使我们今后的路走得更加稳妥,从而推进我们的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所以,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由龚育之、石仲泉任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六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文献和著作为依据,从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发展相结合的角度,经过深入地研究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课题。

视野开阔、历史纵深感强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该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西欧和俄国的演进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探索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实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事实论证和理论分析令人信服、给人启发。

该书分为一个绪论、四编,共三十四章,加上结束语,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比较精到地分析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说明、解释、指导中国实践,另一方面是要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就是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

该书注重基本理论,体现中央精神,追踪学术前沿,注重回答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运用详实的材料、朴素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思想。这是很有历史纵深感的一部好书。

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品力作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赵曜

这部著作有许多特点和优点。一是历史划分科学合理。首席专家龚育之依据中央文献的有关精神和个人的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大时期: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按照这个设计,安排了第一二三编。这个设计很有见地。二是既突出领导核心又强调集体智慧。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多的情况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原则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最早经典表述。在我国,最早接受这个思想、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的是李大钊。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向全党提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后,党的其他领导人和党的理论家也相继阐述了这一问题。三是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第四编中将基本经验概括为五条,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深入地了解中国实际,一切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坚持世界眼光,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总结历史经验,把经验升华为理论,以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四是文献资料丰富翔实,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过去没有公开,鲜为人知的,具有知识和史料的可靠性和厚度。五是文风清新,朴实无华,文字简练通畅,言之有物,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做到了大众化。

从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发展视点展开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首席专家

石仲泉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拿到这部历时5年终于面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感到沉甸甸的,有很多感慨。这本书在编写中,受到诸多方面的关注,凝聚了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课题组的集体智慧与心血!特别是本书的第一主编,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兄、亦友的龚育之在写作过程中谢世,这里只能由我作为课题组代表对本书撰写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一)本书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课题,从立项、研讨提纲到各编写作和成书,大体是“两年提纲、两年写稿、一年统改”,召开大大小小的课题组会议达50多次。由于这是一个题目很大、难度很大的课题,课题组对指导思想、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创新特色等反复研究。各编各章执笔者在撰写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对提纲加以调整。在讨论提纲和撰写初稿阶段,龚育之倾注了很多心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二)本课题“中国化”是主题,“历史进程”是主体,“基本经验”为主轴。研究的具体指导思想,是党的两个历史决议、改革开放30年来6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和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就写作而言,是从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发展相结合视点展开的,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而以研究理论探索的历程和成果为主。

(三)本书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前言和绪论,着重讲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理论本身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民族化和当代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作了概括叙述,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了勾勒。第二块为历史进程,主要把中国共产党近90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阶段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艰辛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第三块为基本经验,主要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成就,并作了深层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

(四)本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作了深入解析,将“民族化和当代化”作为一个完整理念推出。龚育之在2005年1月的课题组讨论会上提出:以前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般从“民族化”方面讲得较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讲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自国家的情况、同各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包括民族化和当代化两个方面。强调“当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一个重要丰富。本书就是根据这个思想展开的。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虽采用党史的分期,却以两次历史性飞跃作动态性表述。给予了这样的说法:第一个3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21―1949);第二个3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49―1978);改革开放新时期到现在的第三个30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

三是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之果。本书主线概括为“二、二、二、三、二”。第一个“二”,是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个“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飞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三个“二”,是两条中国特色道路,一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个“三”,是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作为目前党的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后一个“二”,是党的十七大将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概括的两大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体系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是突出“探索”这一视点,强调成功是在探索中获得的,挫折也是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

五是本书写作,强调夹叙夹议、突出重点,有史有论、由史及论,自然地展现理论的成果。

一部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专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这部有特色、高水平的专著,经过课题组成员五年的共同努力,终于面世,值得庆贺。

说它有特色、高水平,是因为这部专著凭借独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夹叙夹议地重点突出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全过程,并认真地总结了这个过程的基本经验。全书叙得全面而条理清晰,议得简洁而分析深刻,读后使人收获甚多。比如,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评价,都很有说服力。

说它有特色、高水平,是因为这部专著在阅读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选材得当,安排合理,主题鲜明,读后使人留下清爽的印象。比如,第一编第一章的写法就很好,许多背景情况不能不说,说多了就走题,而采取点到为止的办法十分恰当。这样,就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如何被先进分子接受,认识到什么程度,如何开始传播等一系列问题,读后很容易抓住主题。

说它有特色、高水平,是因为这部专著力图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说了一些有道理的新话。专著在这方面已做到的多处,都是经过认真研究得出的认识,具有说服力。比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论述突出“探索”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是个很难做的课题,本专著做到现在这个程度相当不易,这是同龚育之同志生前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他在课题组会上、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赞同,从而奠定了本专著写作的基础。

揭示发展历程为人们解疑释惑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徐崇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一书,深入而具体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这就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帮助人们解疑释惑。这里,举一个实例说明。

关于怎样认识毛泽东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同志难以理解。有的人用前一个命题去否定后一个命题,有的则用后一个命题去否定前一个命题。而该书深入具体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人们解疑释惑。

大家知道,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规律的探索,是从毛泽东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了要实现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并为此开展了寻找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具体道路的艰难而曲折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名论著。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确定实行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新决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新的伟大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于执著贵在创新

后勤指挥学院教授邵维正

这部专著从课题立项、研究到成书,课题组在统一组织和策划下,五年如一日,齐心协力,潜心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正是这种执著、严谨、勤奋,才孕育出精品之作。

这部专著,从谋篇布局、理论观点到写作方法等方面新意迭见,令人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

一是框架体系创新。本书总体设计精心到位,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第一部分开题立意,点明要旨,并概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使读者对本书有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阐述历史进程,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科学划定三个发展阶段,尤其是把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作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颇有新意。第三部分总结基本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规律性的探索概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是观点思想创新。比如,鲜明地把“民族化和当代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理念提出来,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再比如,全书论述突出“探索”这一视角,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作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是理论概括创新。本书没有停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叙述,而是以此为基础展开可贵的理论概括,以“基本经验”作为全书高潮和亮点,起到一个从本然到所以然的引领作用。对基本经验的总结,分析深刻,论理精当,概括凝练,使全书在理论上得到升华。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