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豪啊,60年科技发展历程

2009-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我有话说

我国科考队于1999年6月首次赴北极科学考察,并于2004年7月28日在北极圈内建立了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效果图)

9月23日早上9点,自发取票参观“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的群众已经在北京展览馆门前的广场上排起了长龙,队尾远远地甩到广场最南端的小花园。

“你们没看新闻里介绍?这个展览好看,不仅有展板、实物,还是高科技的。胡总书记、温总理都来看过!”吴大爷一大早就从石景山赶来,眉飞色舞地向一起排队的人介绍着。

一位解说员介绍说,在展览的五个专题中,科教单元是观众停留时间最长、关注度最高的展区之一,“这里实物多,还能够互动,观众比较喜欢。”观众从中体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支撑作用。不仅如此,从布展方式到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展览本身也彰显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实,在文化、交通、信息和工业化等专题展区,丰富的科技元素同样吸引着参观者驻足参观。

一件件成果,讲述着新中国60年科学技术的嬗变。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豪情万丈

“这台65英寸的激光电视样机完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它以红、绿、蓝三种激光做光源,主要解决的是色彩问题,可以覆盖自然界90%以上的色域,是目前任何一种电视无法做到的。而且激光电视的寿命特别长,光源可以使用几万小时以上,是现在电视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在科技专题区,色彩鲜艳、画质逼真的激光电视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来自研发单位的工作人员耐心地讲解着激光电视的工作原理。

86岁的老同志张黎民听得特别仔细,还不时提问。“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振奋’!”张黎民说:“虽然年纪大了,但这个展览我是一定要来看的!”张黎民离休前是武警总部装备部干部,对科技、交通等方面的展览特别感兴趣。“这些科技成果,原来我们没有,现在我们有了,将来会更好!就像这激光电视,我们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虽然现在还没有市场化,但我相信不久就会普及到千家万户!”

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体验区,放置了一些铅字块。观众们可以按照面板上的汉字找到铅字块再移动到相应位置。这让今天已经普遍使用电脑的人们,重新体会一次铅字排版的艰难,大家更加明了“光与电”的革命,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巨变。薛海潮是首钢工学院大二的学生,他揉揉有些发酸的脖子说:“这个工作太麻烦了,要是没有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可能我们今天就没有这么多种类繁多的书籍和报纸了!”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学的是金属专业,他将来或许会成为中国科技大军中的一员。“我希望能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也希望将来的展览里能有我的成果。”

我国自主研发的“四轮三轴”月球车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解说员解释说:“为了延长样车的寿命,工作人员特意为它镀上了金色的保护膜。”这辆月球车只有儿童车大小,四个轮子呈菱形分布,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两侧各有一个。这引发了大家的猜测:“真的只有这么小?”解说员说:“这就是真车。别看它小,但移动性很强,可以方便实现月面巡视勘察与就位探测,只需控制前后两个车轮就可实现月球车三百六十度原地转向,实现沿任意方向避障或逃逸。国际上的月球车大多是6个轮子,我国研发的月球车只有4个轮子,重量减轻了许多。”

“神舟七号”返回舱和航天服,无疑是大家的宠儿,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要在这里合影留念。“我一定要和航天服合个影!中国人在太空里的第一步,实在太让人激动了!”几个穿着运动服的中学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互相轮换着拍照。

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神舟七号”返回舱、中国实验快堆模型、清洁能源汽车……这一件件科技成果的代表,从基础科学到工程技术、从传统学科到前沿交叉领域、从公益性研究到高技术领域,讲述着新中国60年科学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嬗变。

一块块展板,记录着科技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刻,我们在这里回忆,强烈的共鸣激荡于心胸

与活灵活现的实物相比,科技专题以蓝色为底的展板透着冷静和从容。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直至“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几十块展板浓缩了中国科学技术一甲子的发展历程,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站在“向科学进军”的展板前,70多岁的李大爷陷入了回忆。“那时我在工厂还没出徒,和师傅、师兄弟们整天在一起搞技术革新,和其他小组比着干!”其实对很多观众而言,这每一个故事、每一组数据、每一句总结,都是一把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激荡起情感的涟漪,汇聚成强烈的共鸣。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我跟着大人参加了游行。大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还有人糊了个火箭模型,真比过年还热闹!”年过半百的张美英指着介绍“两弹一星”成就的展板回忆说。

很多中老年观众都在介绍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的展板前驻足。这不仅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对很多人来说,这故事还影响了他们人生的选择。“我当时还在上中学,看到陈景润的事迹,我就想当个数学家。”一位观众说,“虽然最后成了工程师,但是这个故事把我引上了科技之路。陈景润先生的为人和治学,对我今天的工作态度、甚至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

楚先生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1978年的科学大会。“我下乡插队好几年,如果没有‘科学的春天’,我可能就上不了大学,更别说后来出国留学了。”这样的经历让楚先生至今仍然心生感慨,“如果没有摘掉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如果没有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的中国还不知道是什么样!”

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小姐在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展板前站了很久,“我就是自然科学基金的受益者。我是从事生物基础研究的,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基金给了我很大支持。这不仅是资金上的资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让我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下来,越走越远。”

在“科教兴国”板块前,TD-SCDMA、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观众熟悉的成果更多了。“我现在用的就是CDMA手机,不过今天看了展览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第一个由我国提出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现在用着更自豪了!”韩先生正说着,手机就响了。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解说员甜美的声音,把大家带回现场。

年近90的陈先生在女儿的陪伴下认真地记录着,这位原在钢铁研究院工作的老人是这展板上很多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好多事就像发生在昨天。”老人说,“是党的政策好,才有今天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太大了!”

科技的进步和力量,就渗透在展览的每一个细节,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时刻

“要看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在科技专题展区,几乎在每一个专题展区的成就中,你都能体会科技进步的力量。”听说记者主要采访科技成就,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在农业专题展区,优良品种的培育、动物疫苗的研发、节水型灌溉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等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交通专题展区,是冻土研究的成果保障了青藏铁路的顺利通车,在解决“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医疗卫生展区,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和手段,在我国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降低到2008年的14.9‰的成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展览的每一个细节中。一位关姓观众留言说:“60周年展览的技术水平比50年代展览提高飞跃了许多。”

是精致的打印技术,让照片色彩还原更逼真、更清晰;解说员的麦克风,既轻便、音质又好;场馆照明采用的是最新的LED灯,既节能环保,又节省了成本;好多展区的演示都采用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观众们既能看到动态图像,又能听到解说,增强了直观感受。

在科技专题展区,观众的留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一块电子绘画板上,直接储存在电脑中。如果写错了,还能方便地修改,不用涂涂抹抹。周围的观众也不用伸长脖子看他写的什么,这张“电子纸”连着一块显示屏,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笔弯折。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国最新研制成功的“无线无源压感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和日本掌握了这项技术。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动漫绘画等领域,免去了扫描等步骤,既方便快捷又节能环保。“我们与祖国同在!”“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为祖国祝福,与祖国同乐!”在电子绘画板上,观众们为祖国奉献最真挚的祝福。

60年实践,60年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今天,我国科技资源总量雄厚,科技人力资源从1949年不足5万人,壮大到2008年4200多万,居世界第一位。

今天,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全国财政科技拨款从1953年0.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0亿元;全社会的R&D 投入2008 年达到4400 亿,居世界第四位。

今天,我国科研条件体系持续完善和优化,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 多个,发展到2008 年的3700多个,形成了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

今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29万件,居世界第三位;SCI论文9.48万篇,居世界第三位;EI论文7.56万篇,居世界第一位。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在这部慷慨激昂的壮丽史诗中,凝结着我们奋斗的汗水、智慧的光芒、挫折时的泪水和幸福的喜悦。

今天,当即将迎来新中国60岁生日时,我们可以无愧;明天,我们抖擞起精神,继续前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