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亲历军民融合式发展

2009-10-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姜鲁鸣 我有话说

作为共和国的一名军人,一名国防经济理论教育工作者,近40年来,我亲身感受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给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的深刻变化。

“文革”后期,我是部队的一名战士。记得在“天天读”学习活动中,官兵念

错字是常有的事。当时,高中学历入伍的战士绝对是高学历人才,不少战士因文化水平低,写信都要请别人代笔。而今天,部队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迈出坚实步伐,目前与军队签约的普通高校已达117所。这些年,每年应征入伍的大学生数以万计,今年更将达创纪录的12万。高中生这一昔日的“军中秀才”,已成为应征入伍的最低学历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军工企业属于国家战略产业的细胞,技术和设备理应是最先进的,但一次次对军工企业的调研结果,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难受。当时,许多军工企业处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厂房破旧的状态,有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着北洋时期留下的老机器!

是改革开放中兴起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之风,启动了尘封已久的军工大门,带来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春天。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军用飞机和舰艇等项目的研制,从材料、元器件到技术服务,民用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军工企业也加入到民品生产队伍中来。“十五”以来,各军工集团共生产50大类、约1.5万种民品,民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目前的65%左右,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军民互动,大大提升了军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现在,当我们再度到军工企业调研时,企业还是那些企业,但设备、厂房的新貌着实令人振奋。

国防经济姓“国”,而不是姓“军”。中国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搞国防经济研究的,就是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合并到国防大学)、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后勤学院等几家军队院校。这种以军队单位为主体的格局延续了很长时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及地方经济学者开始参与国防经济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培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防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国防经济与管理学院……由此,形成了军地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发展局面。

十分令人鼓舞的是,今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了第十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我作为主讲人之一,有幸聆听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现场感受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我感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就能不断化解种种融合难题,国防和军队建设就能不断开辟新领域,建立新机制,注入新活力。

(口述者系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陈劲松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