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建设:蕴含知识分子历史使命

2009-10-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武汉大学博士、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 郝向宏 我有话说

我60年代末期生人,生长在晋西北高原的一个农业县,那里盛产高粱和土豆,也是革命先辈为建立新中国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我开始懂事的时候,正值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初起的时刻。对于农村发展和青年责任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新农

村建设中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问题,我经过了朴素感受、理性认知和积极实践三个阶段,感触很深。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会因为比较收益的降低而减弱其重要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人力资源的投入。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担负着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使命。

农村生活所给予我的印记,就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人们辛苦地劳作,但换来的却是微薄的收成。农村生活烙下的教益,就是要翻天覆地、战天斗地并改天换地,带领新一代创造新生活。1978年前后,大多数农民还在原有体制下,生产积极性发挥不出来。直到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才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又普遍建立了以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村民自治制度。现在,这些已经写入《宪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国家体制了。

少年时期,我对农村时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早上出工的时候,都有一名队长吹着哨子,男女社员排着队去种地、浇水或者割庄稼。那时最快乐的事就是夏天队里分西瓜,是按人口数量分,因为我家里人口少,分得就少,自己恨不得多有几个弟妹。

到我上高中的时候,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全面推开了,我所在的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分田到户,吃粮问题解决了,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手中有了余钱,新房盖得多了,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也逐渐多起来了。县城里商品繁多,城里人也不用那些粮票、肉票、布票了,能敞开买东西了。但是,城乡差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农村人千方百计让孩子考大学,庄户人想变成城里人,只能通过这条独木桥。

目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状况还十分薄弱,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青年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上了大学以后,我和我的同学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记得当时我们编排过一个话剧,话剧的名字叫《怎能冷却理想的血》。后来读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的书籍,对中国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艰苦卓绝历程有了深刻的了解,才知道农村与青年的关系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李大钊先生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与农村的结合上,写出了《青年与农村》,号召青年到农村去,找到中国社会最深厚的建设力量。这一点为伟大的五四运动所印证,一部分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与工农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进程,并不断推动青年和农村关系的飞跃。

1992年,我在山东胶东半岛的一个乡里工作。当时,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大量的农村青年离开土地。我开始进一步地思考,如何摆布农村和青年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农村和青年的共同发展。如果农村推开青年,青年远离农村,那么曾经支撑中国发展的农村就会由源泉变为枯井。

大学期间,导师们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特别是农村发展的热切关注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开始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观察青年和农村的关系,思考着如何才能让青年学生在与工农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上跟进疾行。

后来,我走上了工作岗位,并具体地接触了一系列青年工作。特别是党和国家制定的大学生“村官”战略,让我感到这是一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时期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重大事业,它真切地推动着青年与农村关系实现历史性飞跃,推动着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实现战略性跨越。

实践使我认识到,破解中国发展的难题在农村,创设中国发展的引擎也在农村,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千百万大学生投身农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现实情况表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去甚远,依靠现有的农村力量不可能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必须要有基本公共服务品的大量投入,亟待青年知识分子的大量涌入,需要在青年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建设科技型农业、学习型农村和知识型农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8年初,为了给大学生“村官”营造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几十万大学生村官的热烈响应。2008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要求对他们提出的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进行研究。2009年5月,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专门听取了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代表的实践体会。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决定,要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培养链。我真切地感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为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建言立信、建树立身和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我至今清楚记得,一位大学生“村官”给我写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夜深村簌俱寂,简陋的办公室灯光灿烂。我们不曾后悔的青春在坚守着一份理想,这就是用知识和双手改变农村千百年来的落后面貌,改变亿万农民贫穷的历史宿命。”我为大学生“村官”坚定的理想所感动,更为他们步入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发展的正确道路而振奋。

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从2008年开始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2050年的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将会有千百万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的人力资源要素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我相信,这不仅是具有良好自生创业能力的细胞,更是拥有强大外部催化能力的火种,是新时期促进农村发展和推动国家发展的领军梯队。(本报记者董城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