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瑛:诗歌里的祖国

2009-10-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付小悦采写 我有话说

1949年10月1日,李瑛和他的战友们正在粤北大山冒雨追赶白崇禧的军队,目标是十月中旬解放广州。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此刻,在几千里外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情。直到一两天后,领导宣布了这个喜讯。战友们兴

奋地边行军边猜测:天安门升起的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民族的命运将如何?那一刻,身旁就是悬崖,常能听见马匹失足滚下的声音……

60年后的今天,83岁的李瑛将站在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亲眼见到长安街上雄伟的阅兵队伍,感受人们的鲜花与激情。他不能不心潮汹涌。

“战友们深情的向往仍萦绕在我耳际,刻在我的情感中,渗透在我的诗里,告诉我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性,告诉我建设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

67年的创作生涯,出版50多本诗集,写下1000多首诗歌。李瑛总在思考,自己这一生,和时代、和祖国,和诗的关系。“假如没有祖国/我可能只像山上滚下的一粒石子/我可能只像半空游荡的一缕轻云/我可能只像草尖垂落的一颗露滴”。他写下过这样一首《关于我自己》。

抗战胜利那年,他考进了北大。解放战争开始了,北大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他参加了进步组织,入了党。“把解放区的作品偷偷带进来,找地下印刷厂,买通工人,半夜排字印刷。把政策性文件,像《新民主主义论》印成传单散发……在深夜无人的教室,在女生宿舍,秘密工作着,又害怕,又兴奋。”他的诗《歌》,就诞生于北平学生运动高潮中。

告别北大红楼,他参加第四野战军作为随军记者南下,解放武汉,解放广州……后来,他又屡次上过前线。在朝鲜战场,他写下诗集《战场上的节日》;在东海前线的工事里,他写下《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广西十万大山的哨所中,他写下《红花满山》。

他不能忘记1979年3月的老山前线,在等待冲锋的战壕里,战士们的谈话。战士们畅想着胜利后想干的事,背后是祖国,前面是敌人。有一个战士是学地质的大学生,在前线捡到块沉甸甸的木化石,一直背在行囊中,执行任务前,他交给李瑛保管。战友再也没有回来。如今,这块黑色的木化石就在李瑛的书柜中,抬眼即见。

“见到过一个饱经磨难的古老民族奋起推翻旧世界的悲壮场面,看到过火线上战士即将投入殊死厮杀的动人心魄的豪情,我怎能不思考:在大时代里,个人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

1976年冬天,周总理逝世。李瑛连夜写下长诗《一月的哀思》,泪水打湿了稿纸。他把这首诗默默地藏在抽屉底层,直到粉碎“四人帮”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这首诗,说出了那个年代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想说的话。

新的时代催生了新的诗情。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我们身边轰轰烈烈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活泼、自然质朴的东西,在时间和人们生活褶皱里隐藏着那么多闪光的深刻美好的东西,那是真正的诗。”李瑛说。他在诗里,记录他所深切了解的祖国,从内蒙古牧场到东北林区,从天山雪岭到东南海疆,尤其是,祖国的西部。70岁时,沿着青藏线的一个个兵站,站在大风吹动的群山之巅,他决心继续写下西部的雄伟和辉煌。遍访西部12省区,诗情如火山般喷发,化作三四百首诗歌。诗里,有新疆的戈壁海,甘肃的敦煌,青海的地平线,宁夏的贺兰山,漓江的微笑,黄土地的情思,有那首《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也有那首直面西部贫困的《我的另一个祖国》,诗里咏叹:“我的艰辛中成长的祖国呵”。后来,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他又欣喜地为青藏铁路、为西气东输写下新的诗篇……

2006年11月13日,中国文联八代会和中国作协七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同文学艺术家谈心,谈及和李瑛的通信:“先生的诗作和为人,我早已景仰,今日相识,引以为豪。”总理问:“李瑛来了没有?”坐在第九排中间的李瑛站起来,共和国总理,和满堂文艺家一起热烈地鼓掌。

谁说缪斯只钟情于青春?诗人写给祖国的情歌一唱就是60年,沧桑,而又年轻。他曾写下《放在长城上的一束野菊花》,献给第四十个十月的共和国:“让我采一束带露的野菊/把它和我的诗一起/放在长城上/请接受吧亲爱的祖国/这是我献给你的/献给你的一片永世不渝的/爱情”。

他曾写下3600行的长诗《我的中国》,为共和国50岁生日送上献辞:“离我心脏最近的,是你/守护着山的尊严水的歌唱的,是你/照耀在一切星辰之上的,是你/呵!我的中国”。

这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李瑛念起他新写的诗《一个人的历史》,献给60岁的共和国。“七十年前……/夜半惊醒的梦是祖国/最早认识的是军靴和刺刀/六十年前/我用仇恨擦亮一颗红星/把它端端地镶在头顶/……/如今/我不愿再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他们却从民族史书后/依稀听到风雨和月光的声音/是我的诗句流出的声声/我心跳的回响”。

阳光照进来,照着老人的白发。周围寂静,只听见钟表在滴答滴答。

仿佛听见,共和国60岁生日到来的脚步声。

(李瑛,诗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