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敖包前的庆典

2009-10-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高平 我有话说

山谷中回荡着天籁般的梵音,环绕着敖包的一串串经幡在风中飞扬。节日期间,身着盛装的各族农牧民载歌载舞,彪悍的摔跤手竟展雄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人民和来自远方的朋友们,为了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聚集在中国西部著名的佛教圣地贺兰山广宗寺,参加敖包开光、祭祀和敖包那达慕盛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

祈福,也为自家生活的平安、富足祈祷。

节日期间,记者应邀来到祖国西部这一不到15万人口就有23个少数民族的边陲旗(县),采访这别具风情的庆典,体验民族大家庭的幸福。

长久以来,敖包崇拜在阿拉善已形成了最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在茫茫的草原戈壁,只要看见山丘,就会看到山顶上那圆形的石堆,看到石堆上插着的高高的木杆上,系着猎猎飞舞的彩色经幡。敖包最初为当地人民祭拜天地、山川、水草之神的标志,后来演变为牧民集会、游艺、企盼风调雨顺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在敖包祭祀活动之后增加了敖包那达慕庆祝活动,使之成为节日的庆典。

这天为广宗寺39座敖包主持开光诵经仪式的是内蒙古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兼任着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教授的贾拉森活佛。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地区一千多年来,一直有着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为各族人民祈福的传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约35万人,我们要与不同信仰的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珍惜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

“转敖包”是盛典的重要仪式。各族群众把哈达系在敖包四周,绕敖包三周,虔诚许愿。一位名叫银石的蒙族妇女,抱着三个月大的女儿转过敖包后告诉记者:她祈祷的是全家富裕平安,女儿将来能上大学。家在县城的银石说:“邻居们虽是不同民族,但相处非常和睦,谁家孩子有了病,或是出外找工作,大家都会帮忙。”记者问她对新中国60年大庆有何感想?银石说“国家好,我们的日子就能过得好,所以我们都希望国家越来越富强”。

转敖包的人群中有两位从甘肃来打工的汉族民工李正年和王智民。他们参加当天开光的39座敖包建筑的全过程。两人告诉记者:工程的领导都是蒙族,对他们这些汉族民工很不错,从来不拖欠工资,吃得也好。这几天他们看电视、喝酒,为祖国骄傲,也为自己挣到钱开心。

不远处,敖包那达慕盛会已进入高潮,台上身着民族盛装的歌手齐声高唱《苍天般的阿拉善》,各族群众击掌同歌,场面十分热烈。巴德玛是阿拉善民歌协会的创办人,场上的歌手都是协会成员。她告诉记者,以前,年轻人只爱唱短调和流行歌曲。为了抢救传统文化,1993年成立了民歌协会,成员来自不同民族,现在发展到近300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长调,已经走入了阿拉善中小学课堂。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巴德玛衷心祝福祖国永远强盛,人民永远安康!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啊,我的阿拉善,苍天般的阿拉善……沧海般的阿拉善……苍茫大地阿拉善……”记者的心随着歌声在连绵起伏的贺兰山中激荡,歌声唱出了各族人民宽广的胸怀,这胸怀是祖国统一的基石,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