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餐桌上的大变化

2009-10-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里,90年代开始从事畜牧业科技工作,深切感受到百姓餐桌上一年年悄然的变化,最终积累成翻天覆地的质变。

翻开历史回到1949年,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公斤和0.7公斤,奶类人均占有量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找不到统计数字。上世纪60年代,畜

产品供应依然严重不足,肉、蛋、奶极度匮乏,市场凭票供应。家中常年吃的是煮红薯加咸菜,配上一碗青菜汤。从营养专业的角度讲,这种食物组合的蛋白和能量严重不足且极不平衡。

1982 年到1984年是我高中求学阶段,改革开放的成效开始出现,但由于家境贫寒,肚子里仍然缺油,吃不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市场上食物种类也日趋丰富,百姓餐桌丰盛了很多,蔬菜、水果、肉、蛋、禽、海鲜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最明显的例子是,我1984年到1988年大学求学期间,身高竟然增加10cm,这是我们畜牧专业教科书上常说的“补偿生长”,就是小时候营养不良,限制了生长,后来营养改善了,又能补偿生长一部分。实际上,我还受益于对动物营养专业的学习,把豆腐和鸡蛋作为饮食最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价廉质优,效果明显。后来,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的口感,普遍接受的是口感较好的细粮,以及鱼、肉、鸡、虾等荤菜,它们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进入21世纪后,食品已相当丰富,超市里各种粮食及熟食、肉、蛋、鱼、蔬菜、水果、牛奶、饮料等应有尽有。人们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蔬菜和活蹦乱跳的鱼虾上,开始寻找新的饮食主题:健康、绿色、风味、功能。由于饮食的改善,营养充足的作用充分显现,与1978年相比,目前我国儿童的平均身高已经明显增加。

我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到英国、法国留学,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罗马总部工作3个月,学习见识到发达国家畜牧业带来的丰硕成果。在那时,我国畜牧业与之相比差距非常明显,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及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低,主要为数量效益型增长模式,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归国后,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我国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得益于国家的英明决策、相关产业的通力协作、畜牧业全体从业人员的卧薪尝胆,各方面力量的集成,大大推动我国畜牧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此关键时期,我非常荣幸地参与其中,实感欣慰。

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吨、禽蛋产量2701.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分别比1978年增长8倍和10倍;奶类产量3781.5万吨,比1978年增长39倍,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3公斤。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奶业也取得了飞跃发展。

面对成就,我们还应该思考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根据我国人口数量、居民收入及城镇化进程等因素预测,20年后我国肉蛋奶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1.26倍、1.26倍、3.07倍,这就要求肉蛋奶生产总量要增加2.56倍、1.42倍、3.38倍,这是对畜牧业发展提出的硬性要求,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高产、高效、环保、可持续是未来畜牧业唯一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畜牧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思考,实现各种资源最优配置和循环有效利用,努力建成和谐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畜牧业。

每次回味,总有些许感慨;每次感慨,又总有万千感激;每次感激,又多了一份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