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天然橡胶种到极致

2009-10-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我有话说

9月15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传出喜讯:已在海南推广达80余万亩的“热研7-33-97”天然橡胶品种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这意味着橡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

华孙潜心研究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天然橡胶种植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9月18日,当记者在儋州八一农场找到黄华孙时,已是中午。骄阳当头,黄华孙正登在三十多米高的梯子上,聚精会神地为橡胶树授粉。原来,为橡胶树授粉必须在烈日照射下才能成功。

黄华孙说:“热研7-33-97是几代橡胶专家呕心沥血接力成就的结晶。我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完成这项工作的,天然橡胶科研的周期最短是十年,这个品种是从1965年开始实验,1984年初见端倪,到了1995年开始大面积试种,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结果。”

黄华孙1984年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从事热研7-33-97课题研究,目前是该课题组唯一的传人。背负着神圣使命,黄华孙一刻也没放松过。有一年,他在五指山的毛阳镇手把手教胶农做规划、定标、开荒、种橡胶,紧接着又指导胶农抗旱、定植、做籽苗牙接,不知不觉在山上胶林的帐篷里住了大半年。等他下山回家,家里人几乎认不出他了,粗糙的皮肤,黝黑的脸,身上全是被蚊虫叮咬落下的疤。

从外表看,黄华孙像个地道的胶农,一点也不像知识分子。可了解他的人都赞叹他“太有内秀”了,有一种将天然橡胶做到极致的气魄。近年来,黄华孙领着他的团队,在如何使胶农致富上做文章。从去年起,在海南600多万亩的胶园里,胶农们开始采用橡胶研究所的创新割胶技术――“气刺微割技术”,使原来的两天一割变为三天一割、四天一割甚至五天一割,既保证了胶液的质量数量又节省了人力。为了推动橡胶产业链,黄华孙领着胶农利用废弃的橡胶树发展加工业。在胶农心中,黄华孙和他的团队就是胶王,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他们凌晨三点起来割胶,黄华孙也总是在现场指导。

实际上,黄华孙就是根植于农村大地,为胶农服务的胶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在推广“热研7-33-97”优良品种的同时,就自觉承担了培训胶农的义务,跑遍了有胶林的市县。他领着团队先后在五指山、琼中等市县建立了扶贫基地、新品种示范基地,无偿为胶农提供种苗。2006年,为了及时解决胶农的应急困难,橡胶研究所专门开设了天然橡胶科技服务热线,建立了天然橡胶技术手机网站,开通了面向全省胶农的短信服务平台。永无止境的黄华孙眼下的目标是找到更高产、更优良的橡胶品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