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研讨会述要

2009-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松涛 我有话说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中日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日本一桥大学、阪南大学、关东学院、京都产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约40位中

日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会议设置的五个议题进行了研讨。

1.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日本一桥大学岛崎茂教授以“关于《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公式’”为题做了发言,他认为应该从主体角度理解唯物史观的实践性,并强调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问题意识及其历史发展阶段学说。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主题,就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哲学革命以及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质内容是新历史观。

2.唯物史观与现代社会。日本一桥大学岩佐茂教授着重从异化论的角度讨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在他看来,马克思试图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象中找到一个肯定性的契机――社会主义。南开大学王南?教授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具有双重意义,作为研究方法或阐释原则的“历史”建立起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马克思正是借助于一种实践的辩证法从历史之内对现实历史进行了客观的把握。

3.价值哲学。日本阪南大学牧野广义教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价值的层级性与历史性问题进行了相对完整的界说,在他看来,“人的价值”――也就是人自身的价值――是所有价值的根基。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认为,在价值多元化、生活意义相对化的当今时代应该呼唤一种“价值自觉”,也就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将价值作为“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古代和现代不同价值取向的澄明重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日本关东学院渡边宪正教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围绕唯物史观与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特别就经济意识以及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清华大学韩立新副教授从译者的角度解说了日本学者望月青司的专著《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他强调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并且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与现状做了整体性的介绍。

5.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日本京都产业大学大河内泰树围绕广松涉的《资本论》解释,就作为物象化的“价值形式(形态)论”进行了理论定位,并且比较了广松涉的物象化论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形态)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的发言着眼于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认识发展历程,坚持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统一论”,并提出应该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异同。

与会的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就以上现实性与开放性并重的五个议题以及10位发言人的精彩报告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学术研讨会表明,唯物史观创立一个半世纪后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