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万平:师者耕心

2009-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凑成了一次机缘,最后的采访成了参观。

“执手相牵”,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词。牵着我的手,如同往常牵着她自己学生的手――迂回曲折,地上、地下,图书馆、操场、排演厅、实验室……万平老师领我一起走过偌大的、万步有余的校园――北京史家小学。

工作着,行走着,每一天,在

这个美丽的校园内,她总不免想,自己是否有足够大的力量担得起这份福气?于是,她让自己更加用心――知福人惜福,惜福人造福……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唯有这样,才能理得心安。

回到校门口,已是风停雨疏。万老师的手慢慢松开了。

“人的心,应该是有温度的。健康的温度,既体现了教师教育生命的鲜活,也意味着教育的同行者之间可以相互支持与温暖,还意味着我们的学生甚至家长能够从许多地方获得‘师道’的关怀……怎么说呢?让,搀,扶,帮,赠,拉,助……我是语文老师,说到这些字的时候,我永远是有一种敬意的,因为这些字都要靠心灵的温度与力量来实现。”

她的话语,让你感到她的某种独特:一位喜欢读书的思考者,一位醉心工作的劳动者,一位喜爱平凡却不能容忍平庸的教育者。

从朝阳区劲松二小、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再到东城区史家小学;从大队辅导员、音乐教师再到语文教师;从“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再到“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28年师路,记录了一段探求教育真味的岁月――她似农人,每一天都在田间耕耘:点种、耕作、间苗、收获、酿造,时不虚度,功不唐捐。

好的教育往往是看似简单却能够一门深入的――教育、教师、家长不能够一下子对孩子“要”得太多、太杂

“一旦和孩子们的日记在一起,我就和孩子们的心灵在一起了――那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我总是陶陶然乐于其中。”用心,倾听成长的声音;用笔,捕捉觉悟的契机。她,以文载道,将班主任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十几年的日记教学中。

最初的感悟是缘于那个大男孩的转变。一个被放弃的孩子,一个不为大家认可的差生,一个抗拒着想改变他的所有人的孩子。作为班主任,年轻的万平试着与他沟通:“哪天我来给你办个班级画展吧!”她看着孩子上课给自己画的头像,觉得孩子喜欢画画是真的,并不是成心捣乱。

“真的,你说话算数?”孩子的眼中竟有了一丁点儿的光亮。

“因为我是汗手,小时候总画不好。看到你画得这样,还真觉得不简单呢!”万平真诚地说。第二天,男孩塞上来一个小本子,竟是一篇日记。这是她当教师之后看到的第一篇学生日记。错别字不少,句子也不是很通顺,但写得很认真。

“我感受到了来自孩子的信任。一点一点地为他改了错别字,写了鼓励他的话,悄悄地将本子还给了他。”因为那本日记,孩子心灵的闸门打开了,心泉得以流淌,似乎有了盼望――因为,他知道,每一天,老师在期待着他。

他做作业了,听讲了,发言了,开始像一个懂事的大哥哥了,威信在班里也渐渐地高了起来,他快乐了……

“我相信小小的日记所承载的文字的力量,我相信只要去努力,这种力量是很神奇的。”于是从1987年起,万平开始了她的日记教学。

日记中,孩子的心事是多么丰富:小伙伴间闹了别扭甚至动了拳头,在日记中互相告状。老师呢,则在日记中给孩子讲开了道理,劝他们彼此先找自己的错。第二天,老师又将两个小伙伴的日记互相给对方看。原来,第二天的日记上,两人全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矛盾一下子就解决了。

日记中,教师的评语是多么温馨:观察再细致一些就好了!(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微观世界多么奇妙呀!)你还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呢。下次,试一试看!所有的观察都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大艺术家,就是那些能从“相同”中发现“不同”的人。

孩子们的童心常常会点醒她,让她迫不及待地用文字和孩子对话。作为语文教师、班主任、年级主管、北京市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区人大代表、市级学科带头人――每天既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批改一本本作业,处理一件件小事,打着一个个小对勾……又要在高端的研讨活动中学习,发言,作讲座,写著作……忙,真忙!但她从未停止与孩子们在日记中的沟通与交流――十几年来,无数节日记讲评课、无数个动人的成长故事、无数个为孩子们出版日记专版的不眠之夜、几百万字的日记批改量……

时间流过,积累增加,孩子们渐渐地学会了用笔将看到的事物记述下来;渐渐学会了在写日记的时候思考,将自己的思考尽量准确地陈述下来;渐渐学会了分析自己的言语或者周围事物,将自己的心得积累下来;渐渐地将自己一颗小小的心灵中的真善美提炼出来――专注、专心;向上、向善;坚持、坚强;豁达、包容;自强、利他;自尊、礼貌……

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了由她点评的十三万字的小学生在校日记专著《马方日记》,其中系列日记“仙人掌”还入选了北京版小学语文教材。她的学生中先后有六十多名在全国、市级作文赛中获优异成绩。

这似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更是某种必然:教育,从来不是一条捷径,是种树,是一种对儿童持续不断地扶持与忘我的漫长期待,是一种为了终极放飞而无比宽厚温暖的对童心的拥抱。

是的,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一颗能够随时发现的敏感的心灵,一颗谙熟解决之道的智慧心灵,一颗不辞劳苦的坚韧的心灵……

“好的教育往往是简单却能够一门深入的――教育、教师、家长不能够一下子对孩子‘要’的太多、太杂……教师教作文,不仅仅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字对孩子进行心灵的滋养。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文字能够呈现的儿童心灵成长的力量,我多么希望我能够做一个‘不贪’的教育者――注重孩子学习的全过程,扎实地推进孩子的习惯培养,让孩子们在有意义的知识学习中获得身心的营养与生命成长的力量。”

她常常用最笨的方法工作――孩子最需要什么,她就努力创设什么,力求让孩子获得一个成长的起步支点,让孩子拥有某种“不平凡的成功体验”。这种方法很笨,没有捷径,绝对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她宁愿这样,因为这里有教育的真实。

“教育”其实就是一份平常的日子,和学生在一起,一是一,二是二,爱就是爱――学生的成长、变化、进步是衡量教育优劣的唯一标准

“仿佛晚上才是真正工作的开始――静静地,有效地,自由地……”

从16岁开始,万平就发现自己是适合夜里学习的学生。夜读,几乎是滋养她生命的唯一形式。“也怪了,我复习物理困了,就用《红楼梦》将自己读醒,结果,最头疼的功课也能考得很不错……”

一日的尘劳、浮躁,或是对自己不满意的种种,那些“三省吾身”后的懊恼,都可以用夜读的时间消化掉,夜读于她几乎是一个祭礼,自我重又获得清新。

从2006年起,她的夜读中又加了一项内容――写博客。“喵呜”,是她在博客中的自称。“咪咪”,是她对学生们的称呼。“其实,博客已经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先是《小木桥》,再是《蓝喵呜》,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了,因为教师工作需要自我反思以及一定的外力互动与支持。”

她的学生是幸福的,生动活泼的数十万字的班级博客、成百上千张的照片相册,记录着他们的投入、参与、建树、脚步……365天,小桥上留下了班级里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足迹,咪园有了一份特别的成长故事。“身在其中的他们,目下还无暇品尝自己的童年,但是,我相信,在未来,他们将有机会再次去感受,再一次重温,再一次获得成长的回忆!”

不会忘记巧克力的“甜蜜”。

那是她与孩子们共有的童年记忆。万平常常买来巧克力作为给孩子们的奖励,孩子们称之为“喵呜的甜蜜”。(我问为什么会是巧克力呢,她说因为那是“糖果之王”,是“最好”的象征呀……)她的学生,谁没有得到过“甜蜜”呀!结果,一块普普通通的巧克力最终成了童年的成功象征,记载着孩子的努力、拼搏、梦想,积聚着向上、向善的成长力量。

不会忘记喵呜的“奖票”。

学习(态度,习惯,能力,意志,成绩)、合作(愿望,能力,心态,方式,耐心)、心性(友善,诚信,宽和,包融,正直)、能力(自理,组织,学习,动手,交往)――是喵呜全面评估一个孩子的几种因素。喵呜备有各种花样繁多、富有创意的奖票:作业做得好,会得到“大猫头”或挠痒痒的笑猫咪;工作做得好,得到的是模范奖――大猫带小猫儿;如果奖励是一只猫咪的小脚印儿,表示咪咪又有进步了……在她的班中,积极的评价奖励是会一直伴随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的。常规奖、爱心奖、勤学奖、奋进奖、课堂参与奖、小作家奖、小状元奖……只要付出,就会得到回报!

班级博客《小木桥》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孩子们一种相对完整的教育影响和班级生活,构建了深度的班级教育文化――校内校外由此相联,家庭学校融为一体,师生之间息

息相关,时时连心。

对孩子而言,教育,不仅来自于学校、教师,更来自于父母、家庭、环境――所有的一切,都关系着儿童的成长。

“要想实施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班主任就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细――善用班集体所蕴含的教育资源,致力家校协同的建设,构建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育人环境,同时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做班级教育的倡导者,引领者,实践者。”她有自己的理解。

为需要个别矫正的孩子建立教育档案《家校直通车》;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笔谈,进行个案指导;为全班家长建立《家校通讯》,定期将班级整体情况向家长汇报;坚持把每一次家长会变成“专题讲座”。

在必要的时候,她会为不同类型的家长举办不同主题的“家长沙龙”:《从收拾书包做起》是关于学生自理习惯培养的;《快一步与慢半拍》是关于学习习惯培养的;《第一时间》是关于时间的有效利用的;《阅读,思维的半径》是关于阅读及障碍的克服的;《不能忽略的……》是关于优秀学生自身薄弱环节的克服的……

这种深度教育很有“超前”的味道――未雨绸缪,不预不利,所以比较辛苦,因为“犁地三分”和“挖地三尺”是截然不同的――让孩子能够“根深叶茂”,现在就要埋头苦干,始终如一,不求短期内的“光耀”与“立竿见影”――因为教育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业。

“我们不能想象年仅十二岁的小学生会利用一个暑假走街串巷地对首都的城市文明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并拍摄了上百张照片,发出《呼唤文明》心声,但是李晟同学做到了!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孩子能够连续一周对身边工作的工人叔叔进行跟踪采访,从而感受到了平凡劳动者的奉献与伟大,但是隋斯聪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不能想象,全班40多名孩子为了环境保护凝聚在了一起:关注城市垃圾分类,关注一次性纸杯对环境的危害,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关注藏羚羊,关注白色污染,关注街头小广告……”

这就是她的学生们,“小皇帝”、“小太阳”变成了小主人、小公民,因为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意识从孩子的心头升起,亲力亲为的学习实践启迪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公民责任。

今天的万平已非昔日的风华正茂,但是,她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成长!在美丽的校园中,每天看着夕阳中孩子们的身影,听着他们快乐地喊“喵呜再见”,她就会感到欣慰……

“用心做到最好,这是我曾经讲给孩子们的话,也是对我自己工作的要求。所以,我会永远尽我所能让学生、家长踏实……”她笑道,“否则,我就不踏实了!”

就是这一份平凡淡定的心愿,让她坚守,让她前进――走在求取教育真经的路上,每一天,每一步,勤勉向前。

万平(后排左二)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她说,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