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治理人世而尽其功用

2009-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珍 我有话说

瞿林东教授所著的《中国历史文化散论》,是重庆出版社“高地文丛”系列之一,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对中国历史文化问题进行讨论的部分文章。将史学研究置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宏大背景下作深入的探讨,这对史学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

名之曰“散论”,但全书始终贯穿着“治理人世而尽其功用”、

以理论认识参与现实历史运动的自觉意识,对我们认识现实社会也有所启迪。

“历史文化”是本书的核心。作者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又反转过来哺育着世世代代各族人民,如此螺旋般地前进,形成生生不息的、连续发展的伟大机制。这个机制蕴含着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深刻意识,蕴含着‘彰往察来’的启示意义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言以蔽之,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土壤,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样的认识,对于评价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有着积极的启示。

对中国当代史学理论发展的评析,是作者近年来的关注点之一。他在书中提出,20世纪50-6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今天还应该明确地、自觉地继续坚持这一科学发展方向。在中国向世界开放,大量引进外国学术文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史学工作者要着重从理论上加强修养,主要是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有毛泽东的著作。

作者明确的唯物史观研究立场,还体现在他对基本史学理论问题的认识。他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上,首先应当遵循“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辩证方法论,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以“知人论世”作为基本的前提,这样才可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基本公允的是非判断。其次,论定历史人物功过的关键,在于“看他是‘加速’了还是‘延缓’了,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这样,就可以“避免、识别一些‘推求失旨’‘爱憎不齐’的论点,在‘鉴无定识’之中确立正确的或近于正确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

对重大现实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索与回答,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色。作者在书中认为,以炎帝、黄帝历史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源头,在以《史记》为代表的中国史学中有着明确的传承。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在血缘、地理和治统观念、心理、制度、道统观念等方面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历史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意识的反映。直到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它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鼓舞中华民族前进的伟大动力。

作者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关注,还可以从他对《史记》、《魏书》等史著的评价中看出来。从凝聚民族认同意识的角度看待《史记》的历史地位,在史学界尚属少见。而《魏书》更因在史料选取、历史观点等方面存在瑕疵,“秽史”之称保留至今。作者却从推动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指出,“政治上标榜正统,文化上标榜先进,《魏书》作者的这两点撰述思想,是对北魏皇朝作为民族迁移及重新组合之重要历史阶段的新认识”。这一认识,对于中国古代各民族封建政权遵循、发展同一种文化传承与政治道统,进而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格局,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是一部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学术著作,作者在选择文章、行文上都十分讲究,人们从书中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与现实,还可以了解不少在“纯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学林佳话,而后者对于新中国的学术史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学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