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共产党人的传世家谱

2009-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先义 我有话说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部由千余作者撰写的千余篇文章,总计千余万字共20卷的《星火燎原全集》由解放军出版社隆重出版了,这不仅是军队出版家奉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份最隆重的厚礼,也是新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盛事。因

为她的出版不仅凝聚着几代出版家的心血,也是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一代领袖人物及彭德怀、贺龙等开国元勋们早年的一桩夙愿。

如果从1956年7月开始征稿算起的话,《星火燎原》的征稿筹划至今已有53年,53年一部浩浩长卷得以出版,这是中外出版史上为数不多的个例。其间伴随这部长卷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起伏跌宕的政治风云,是世事的沧桑变化。如今,她得以以《全集》的面貌展示给世界,标明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真正跨入了一个政治清明的盛世年华。因为盛世修典,是古今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与一般典籍不同,《星火燎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她是一部十分珍贵的传世家谱,是一代先贤用自身经历书写的光荣历史。它不仅让后人世代铭记当年老一辈打江山创基业的艰难,也向人们世世代代地传递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便是为了理想和正义、为了党和人民利益而矢志不移地奋发进取,直至抛头洒血的献身精神。

如今,当我们抱读长卷,一代伟人和开国将帅为这部书而精心组织精心运筹的场景,依然让世人难以忘怀。早在53年前,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向全军和全国人民发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活动。广泛征集反映我军在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英勇斗争的不朽业绩和珍贵史料。由亲历者书写昨日历史,由见证者记录重大事件,这大概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其规模之大,阵容之强,范围之广,作者之多,将给世界史学撰军的历史留下最为壮观的一页。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阅读稿件,彭德怀、贺龙等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亲自做征文的组织工作。无数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部队各级领导和基层官兵,尽管他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正当盛年,他们对自己刚刚经历的那段风雨征程,倾注了全部的激情和热血。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三万余篇应征稿件便相继汇集到全军征文办公室。这其中,包括530余位开国将帅和省部级高层领导,包括亲历那段历史的数万名官兵、转业军人和地方党政干部。53年后,当我们有幸进入总部档案室浏览那数万份打着岁月标记已经泛黄的手写稿件时,我们依然感受到前辈们那澎湃的激情和一颗颗跳荡的心。许多文稿,字体虽不见得美观,却清晰工整,字里行间,可读到先辈们对自己经历的历史的珍重和认真。

1958年3月,第一批初选文稿呈送毛泽东主席审阅,并期待领袖为这批征文题写一个书名,看着曾跟随他南征北战的老战士记述的数十年历史风云,翻阅他们这些亲历者的一篇篇历史记录,毛泽东激情难抑,仿佛昨日历史又一页页在眼前翻过,当年那曾经遍布全国的革命烽火又重现眼前,于是他欣然命笔,挥笔题写了“星火燎原”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于是,这四个大字便成为该书的书名。这大概是中外出版史上规格最高的一部书了。当毛泽东主席题写书名之后,朱德同志也兴之所至,欣然提笔作序。一部书,党的最高领袖题名作序,而作者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开国领袖、一代元戎及政府高层领导,古今中外,这大概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星火燎原》1958年到1963年共出版8卷,用13种文字8种版本发行国内外,有36篇文章被选入全国中小学课本,总发行达710万余册。中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称:《星火燎原》是“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是记述中国革命的东方史诗”。然而,由于政治风云的变化,这部本该继续编选出版的大书,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数十年间,仅仅出版了8卷,在数万篇征稿中不过选了几百篇。直至1982年,为庆祝建军55周年,又选编了2卷共出齐10卷。即使如此,依然有大量十分珍贵的文稿未能与读者见面。这主要是因为在历次政治斗争中人的命运变化及左的思潮影响。直至2007年建军80周年前夕,解放军出版社经报请上级批准,再次开始这个曾被搁置起来的出版工程,他们把半个世纪前的征文中因种种原因未能利用的文稿,重新精选之后以“未刊稿”的形式编选了10卷,收入了685篇征文,从而与1982年出版的老10卷上下衔接,前后呼应,使《星火燎原》得以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然而,即使这样,1982年版《星火燎原》依然有遗珠之憾,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次政治运动因人物命运变幻已经收入丛书的75篇文稿先后被撤消,还有,一些为平衡各方面关系的原因虽质量上乘却仍然未被选入的文稿。这些缺憾,成为一部大书的美中不足。今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总政治部决定编选出版《星火燎原全集》,不仅收入了因政治原因被删除的75篇文稿,而且又从各种渠道收集了340篇从未发表过的珍贵文稿。至此,一套千余名作者、千余篇文章、千余万字的浩浩长卷才得以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一代先贤们的夙愿才最终得以实现。

自古以来,修史立传的工作都是由专门的史学家来完成的。因为修史立志,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都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然而,这种专家写史的工作,也历来有它的局限性,这就是即使再博学多才的专门家,他记述事件、叙写历史,都毕竟是个人的理解。因为材料素材的局限性,难免在表现历史时有失偏颇。这就是今天我们在研究古代史时,往往在阅读各种朝代正史时,还必须借助于民间野史及其各种杂书补遗之类,并常常由此发现许多被称为正史的传世之作,其间仍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所以,弄得史家不同派别林立,为了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段历史的评价常年争论不休。这几乎成了史学界的一种常态。作为一代伟大的政治精英,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大概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他们带领人民刚刚完成的这场伟大革命,注定要永久地载入中国历史,并成为数千年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一页,为避免历史上在修史立传的问题上有过的尴尬,当硝烟散去,战火刚停,他们便开始筹划发动全军全国的历史见证者参与的征文活动,开始了这项与修史立志相关的伟大工程。诚然,《星火燎原》不是专门的史学专著,但是它却是写史立传的重要依据,半个多世纪以来,任何一个史学工作者研究从土地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的数十年历史,都离不开阅读这部浩浩长卷,因为如此庞大的作者群体,给一个时代留下的是一幅幅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

“比小说还好看的纪实,比影视还好看的画卷”,这是社会读者对《星火燎原》的一致评价。一部以散文或回忆录形式记述的历史往事,之所以为广大读者一致称赞,是因为他们作为亲历者和当事人记述的,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由他们去讲述这段历史,不知要比课堂上的教科书生动多少倍。大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读过中小学的人,都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课本里平生永不能忘记的篇名:《朱德的扁担》、《老山界》、《冲破天险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等,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融入了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记忆,成为他们人生启蒙阶段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最早认知。正是这些人物和故事,激励着他们像先辈一样立身做人,激励着他们在以后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战斗中为人民利益而奋发进取。应该说,这些篇章,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培养英雄主义的最好的人生教科书。而这些篇章,均选自《星火燎原》的最早版本。据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36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课本。这些文章与纯粹的历史教科书不同的是,它靠故事说话,靠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话,因此就显得翔实而生动,逼真而感人。比如,由三湾改编的参加者写《三湾改编》,由黄洋界保卫战的亲历者写《黄洋界保卫战》,《强渡大渡河》、《通过大凉山》、《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筹粮过草地》、《百团大战》、《奇袭阳明堡》等这些名篇的作者,都是这些战役战斗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他们记述的是详尽的故事。虽然这些重要事件在由专家学者们修订的党史军史里也有所表述,但《星火燎原》里生动具体的史实记述,比起那些抽象的理论概述,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感人力量。它是我们学习党史军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补充。

今天,我们所讲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这样一些表现我军光荣传统的被高度概括的政治术语,在《星火燎原》的记述中,都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我们今天讲传统,讲我军宗旨,它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1982年,时任国防部长的耿飚同志在为新版《星火燎原》举行的座谈会上,对一些参与写作的老红军、老八路说:“我们这个国家,是靠我们自己,靠党领导的军队和人民群众打出来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作为曾经参加过打天下斗争的幸存者,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因为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阅读《星火燎原》,我们就会对耿飚同志所说的“精神”有一个更深刻更详尽更形象的理解。这个精神,便是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的总概括。

谭政大将撰写的《三湾改编》和赖毅将军撰写的《毛委员在连队建党》以及何长工撰写的《改造王佐部队》等,都可以看作党对人民军队实施坚强领导的最早宣言。八十多年来,人民军队由小至大、由弱到强,由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到今天拥有足以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美的最先进装备,成为西方列强不敢小视的强大武装,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所以,当国民党蒋介石在20世纪三十年代对中央苏区以数十万的优势武装进行一次又一次“围剿”,几乎陷红军于绝境,最终使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危难情境下,红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得以转危为安。赖传珠的《古田会议前后》、刘伯承的《回顾长征》、王集成的《智取遵义》、刘文章的《一袋干粮》和谢方祠的《九个炊事员》等,都以极其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险阻面前所表现的坚强意志和吃苦在前、牺牲在前的革命榜样。正是由共产党员的榜样力量和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在一次又一次敌强我弱的危难情景下,能够最终摆脱敌人的“围剿”和封锁,并最终战胜以优势装备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星火燎原》中,不少文章还回忆了我军历史上过去较少被回忆和提到的部队的战斗、经历,有些部队是早年受挫消失,有些存在时间不长就归属其他建制,不管什么原因,这些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同样曾经英勇战斗过,全体指战员曾付出了巨大牺牲,一些老同志在征文中对这段历史做了回顾。如《龙州起义与红八军》,作者袁也烈回忆了当年广西龙州起义和红八军艰难的战斗历程,尽管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红八军后来兵败,但它和百色起义以及红七军一起,在广西的土地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类似的文章还有《六纵队》、《对红九军团的作战回忆》(九军团后来归属红三、红五军团建制)、《红五军在河西走廊》(红五军在河西走廊苦战数月,最后兵败高台)等,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老部队的创建者、指挥员以及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描述了当年的苦战和一个又一个战友牺牲的经过。

听党指挥,是无数先贤用生命换来的治军经验。在《星火燎原》里,有许多难忘的场景读之催人泪下,共产党员的榜样,在许多篇章里都有具体记述,它是凝聚军心士气的力量所在。大量的优秀稿件,是描写长征的。这里有个可以理解的因素。1956年征文时,要求撰稿人描写战争年代留给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以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的将帅们,毫无疑问,长征的确应该是在他们经历中令他们记忆最深刻的,因此他们大都选择了记录长征,但是在选编时,从题材分类的角度,长征的稿件过多,就不可能都使用,因此,长征的稿件留下了很多。这些在过去被看作“重复”的题材,今天重新读来,每一篇都那样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在李桂林的《我的第一个指导员》里,有这样一段记述,当过草地的时候,连队连吃的野菜都找不到了,最后实在无奈,把曾立过无数战功的大红马杀了,每人分得了拳头大小的一块马肉。后来,也就是过草地的第四天,仅有的马肉也吃光了。身材瘦得皮包骨头的李桂林一步也迈不动了,指导员安排大家轮流背他也要走出草地。眼看连队和大部队拉开了距离,李桂林恨自己的身子骨实在不争气。他写道:“那一天,全连围在一片草地上坐成一片,指导员躺在中间,面色清白,无力地喘着气。”“我预感不测,喊了声指导员,他看见我眼睛突然一亮,挣扎着坐起来,可又沉重地倒了下去。他喘着气,拉着我的手,断断续续地问:“还有马肉吗?”我突然明白指导员是饿的,此刻只要有半碗马肉,指导员就会走出草地,我为什么把马肉早早吃光呢?我直恨自己,难过地低下头,眼泪慢慢流下来。这时,指导员颤抖的手慢慢伸向口袋,接着又把攥着的手伸到我面前,伸开一看,马肉!一块只有半块桔子大的黑红的马肉,在指导员的手心里!他张着嘴说:吃……明天,就出草地!我终于再也控制不住,猛扑到指导员腿上嚎啕大哭,我用力地推着指导员的手,终于没能推回去,我敬爱的指导员,我永远的领路人,他含笑闭上了眼睛。”我之所以完整地抄录下李桂林同志的这段文字,是因为《星火燎原》记述的共产党员们,这位指导员只是普普通通一位,但却是战士眼中的党的化身和代表。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的优秀共产党员,战士心目中便有了一往无前英勇冲锋的旗帜。《星火燎原》的许多篇章,记述的都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极为生动的场面。在《炊事班长老刘》里,40岁的老红军老刘,为了帮助两个伤病的红小鬼走出草地,将他们背在身上走,越走越艰难,最后累死在雪山下……正是这一篇篇看似重复的“饥饿”、“死亡”、在生死关头前战友间的无私给予,连缀成一副最为壮观的画面,汇聚成我们这支军队最伟大的力量!类似的文章还有《草地和“猛虎子”》、《半碗青稞麦》、《忘不掉的“黑子”》、《指导员的米》、《岷山最后一道岭》等等。

《星火燎原》中有较大量的对我军历史上早年牺牲的中高级指挥员的回忆文章,过去没有使用,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指挥员牺牲年代较早,没有后来活下来的人位置高,因此知名度也没有那么高,另一方面则由于作者通常地位也不太高,和后来更加著名的将帅和撰稿人相比,加之所选文章篇幅有限,自然就没有入选。这些中高级指挥员,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为新中国的诞生吃尽人间万般苦,抛头颅洒热血,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果他们能活到建国,注定个个都是将军,但他们却没能看到自己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加值得我们敬重和牢记。在这次未刊稿编辑中,基本上将这些稿件都使用了。如《和哥哥一起当红军》,作者是一个红军女战士,她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在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为了逃避白军的屠杀,她和妈妈、哥哥、小侄子一起寻找红军和当红军的经过,她的母亲和侄子被河水冲走,自己和哥哥历尽艰辛找到了红军,从此两人一起跟着四方面军长征,哥哥作战勇敢顽强,很快成长为优秀的红军指挥员,没有了父母的兄妹俩,哥哥就成了妈妈,在革命队伍中,在戎马倥偬中,哥哥给了她无尽的关心和帮助,她最后一次见到哥哥是在过草地之前,哥哥给了她许多嘱咐,告诉她一定要听领导的话,行军不要掉队,晚上行军后要烫脚,还为她补牢了几颗欲坠的纽扣,后来就再也没有了哥哥的音信,直到几年后,在延安她碰到了当年和哥哥做搭档的政委,才知道哥哥已经牺牲在西征的路上;在《红十八师突围记》中,作者追忆了当年红六军团十八师为了掩护主力红军作战,被敌军重重围困,转战湘鄂川黔十七个县,苦战无数,人越来越少,开始时前面交战后面听不到,后卫开枪前面也不知道,到后来敌军从前面打枪可以落到后卫,开始连排干部还帮着体弱的战士背枪,到后来谁也不行了,很多人已经走不动,机枪手也牺牲了,没人扛得动重机枪,“只有我们师长张正坤是个铁人……硬是自己扛起枪座,警卫员扛上子弹箱,把一挺重机枪带出来了……”在历经52天苦战之后,十八师终于杀出重围,与主力会合……再如《东满破袭》一文中,作者回忆当年他和战友分成两组接受了破袭日军两个电站的任务,作者那组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他的两个年轻的战友在侦察清楚地形后,发现炸毁电站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前后都是山,只要电站一炸,他们跑不出两百米,就会被守卫电站的日军用枪击中,在完成任务和牺牲生命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他的战友名叫韩顺和李有;每当编辑到这里时,都会使人忍不住热泪盈眶。类似的文章还有许多,如《遥祭舅父忆当年》、《父女英烈》、《亲历宁都起义》、《回忆蔡申熙军长》、《回忆廖海涛》、《回忆红二十八军的创建者廖荣坤、王平章》、《和寻淮洲同志的一次见面》等;这样的文章,还有谢文清的《和方志敏同志在一起》、刘景苑的《刘志丹太白收枪》、黄生发的《杨靖宇同志在重围中》,还有关于王若飞、叶挺、关向应、瞿秋白、彭雪枫、左权等一大批早期杰出共产党人的记述。这些早期的领导者们,他们毕生为了民族民主事业奋斗,可他们连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也未能听见,便在炮火硝烟英勇牺牲。《星火燎原》关于这些杰出先贤者的记述,全部是与被记述者共同战斗的战友和同志,应该说都是第一手的材料,因为他们记述的毕竟都是自己的经历。

有不少描写当年我军著名的战斗战役和我军将士在战斗中英勇作战的文章,但在编辑老10卷的时候,也许考虑到同类题材重复,或者作者身份不如已用者高,因此未被选用。出版社在这次编辑全集中考虑,即使是同一场战斗(如湘江战役、强渡大渡河),身份不同,角度就不同,从高级指挥员角度看,和从基层指挥员角度看是不同的,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如同样是写湘江战役,当年的红三军团五师师长李天佑和五师指导员何诚都回忆到,在激战的两个小时之内,就牺牲了五个团以上干部,李天佑从师指挥员角度讲到了十四团团长黄冕昌要求上阵地指挥、很快就牺牲的经过,而何诚则从一个战斗员角度,回忆了黄冕昌来到阵地,如何激励战士们勇敢杀敌、把分给自己的米饭留给了战士后就上了阵地,很快被子弹击中大腿,血尽身亡,两个人的回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留给了后人一副完整画面:当年的湘江战役是何等的残酷,红军将士在这场血战中又是付出了多么惨烈的牺牲!类似的文章还有《夺取天险娄山关》、《老木孔突围》、《夜袭阳明堡》、《大渡河之战》等等。

通读《星火燎原》,我们还突然发现,我们今天基层连队俱乐部悬挂的英模画像,比如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邱少云等等,在我们几十年革命战争的历史上,并不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而是革命队伍中普通的平常的故事,许许多多的董存瑞,许许多多的黄继光,他们的牺牲或许更壮烈,他们在作战中表现或许更英勇,他们的事迹或许更动人,但由于方方面面的条件限制,他们的事迹未被广泛张扬开来。仔细研究会发现,我们现在基层连队的墙上“英模”,多是解放战争以后的人物,因为解放战争以后,随着军队建设的日臻完善,政治工作才有了相对稳定的宣传机构,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才可能被广而告之。至于土地革命战争、万里长征和八年抗战,其艰苦条件,没法让我们把一个个英雄的事迹记录下来,传扬开去。或许,那个特殊的年代,先辈们把牺牲已经看成了战争年代的平常事,谁也没想过青史留名的荣耀。《星火燎原》则通过当事人的回忆和叙述,把无数悲壮献身的英雄一个个记述下来,让后人世代铭记。但即使如此,在千千万万的英雄队列里,能记录在书的,毕竟是极少数几个,但由此我们可以领略“英勇献身”这样一个常常被作为口号的词汇,在革命战争年代,是人民军队里极为平常而自觉的行动。

作为一部记实性的史料丛书,《星火燎原全集》的出版,还为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难得史料素材和资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星火燎原》提供的人物、事件、史实为基础,进行文学创作,先后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电影《突破乌江》、《万水千山》、《大渡河》、《四渡赤水》、《将革命进行到底》、《闪闪的红星》等一大批受到观众喜爱的优秀电影。又如歌剧《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都是根据《星火燎原》提供的素材进行创作的。凡是进行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无不把《星火燎原》作为自己的必须读的书。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更是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和研究《星火燎原》,他的大部分创作都是从《星火燎原》中汲取素材,如《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三人行》、《赶队》、《支队政委》,等等,他认为,《星火燎原》对作家来说,那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被采访的人以刊于《星火燎原》的文章给你,省却了作家的许多麻烦,许多作家认为,《星火燎原》是一座文学的富矿,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之源,只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探求,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肖克同志为《星火燎原》撰写过多篇稿件,后来退休赋闲之后,他又以自己当年为《星火燎原》撰写的多篇文章为素材,创作了反映土地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浴血罗宵》,小说得到社会读者的高度评价,当年还荣获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星火燎原》对作家艺术家来说,是一座蕴藏文艺创作素材的宝库,它给那个时代留下的一个个生动画面,提供后来者学习研究发现,并以此创作出更多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之作。

当然作为历史的记录,更重要的还是它史学研究的价值。《星火燎原全集》不仅是学习党史军史的重要辅助读物,是党史军史的重要补充,同时也起到修订和校正正史的作用,在党史军史上,由于撰写的人受资料的局限,对人物事件的记述和评价有的稍有失准,还有的虽然对某一个时间段的历史评价有议论,但都因为缺少当事人的实际例证而显得空泛。这次《星火燎原全集》的出版,大大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一些党史军史专家认为,研究党史军史,《星火燎原全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大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形象化的党史军史。

《星火燎原全集》还给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她朴实隽永的叙事风格。作者都是战史走出来的老同志,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记述,努力给后人留下足以作为参证的史料。他们是抱着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写作的,所以他们力求用事实说话,自己没经历的不说,道听途说的不说,自己没见到的不说。这种“当事者说”的要求,就注定了他们在写作上的那种记述事件的细腻和朴实,读之如同读亲人家书,绝无浮夸虚妄之词。特别值得一提的,作为饱经战火的前辈,这些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只为还原历史原貌,绝不突出个人的成就和贡献,大多文章都是赞美同志、战友,其实,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屡经战火的英雄,他们有的已身为将帅。反而,他们在战役战斗中有哪些过失和失误,却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对历史的高度负责。今天在阅读《星火燎原》的时候,先辈们这种实事求是的品格,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作为共产党人的传世家谱,《星火燎原全集》时间愈久,愈见它的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而今天,这部书的大多作者已长辞人间。还一息尚存的,也大都进入古稀之年。在这部书得以用全集形式出版的时候,我们应该为这部书的出版倾注心血的先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这份极为宝贵的传世家谱,我们当认真研读,并将她们的精神世代传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