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临海,大步迈向全国文化先进市

2009-11-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临海东湖景区俯瞰图

山水临海诗画古城

尹学群李志坚

临海,地处浙东南沿海,境内最高峰括苍山是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的首照地;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也是从这里启航出海,第一次让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

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85年,设置回浦县,257年设临海郡,621年置台州,至1994年之前,临海一直是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和行署所在地。

“山、水、府城、老街”是临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一千四百余年的府城文化积淀,留下了百余处文物古迹,数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台州府城墙、桃渚抗倭军事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海词调、黄沙狮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你徜徉台州府城墙、紫阳古街、龙兴寺、巾山群塔、东湖等一大批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领略谢灵运、骆宾王、郑广文、杜甫、顾况、朱熹、戚继光等历代名士与先贤留下的闪光史迹,不禁也会感叹:“雄关不独北国有”,“画就湖山入寺楼”。

千百年来,世代先民在这片向山开路、向海求生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养就了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三国至清末,临海青史留名的人物多达945人,一朝五宰辅、同城三状元、兄弟四进士、一门三巡抚……无不彰显出临海崇文厚德的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以来,临海人民在“崇文厚德,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熏陶下,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股份合作制企业,首创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创了民营企业吉利集团进军汽车行业的先河,在全省第一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有这些,都成临海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尤其是以“节庆文化”为品牌、以“广场文化”为载体的群众文化,形成了临海城市文化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如今的临海,正向全国文化先进市迈进,把深入实施竞争力提升战略、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文化当成重任。临海人说:“生活在临海,有幸福感;居住在临海,有安全感;创业在临海,有成就感;走出临海,有自豪感。”

戚继光与临海两“国保”

卢如平

台州府城墙和桃渚城是临海市著称于世的两项古代遗迹,它们于2001年6月25日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建筑的历史不尽相同,但它们与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有着不解之缘。

明嘉靖年间是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台州是重灾区,而桃渚是从海上进入台州的咽喉之地,“为卫城府治之藩翰”,因而是倭寇侵扰的重点,也是台州抗倭的主要战场。戚继光自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起,防守台州抗击倭寇七年余。在这里,戚继光开始了辉煌的军事历程,他修城墙,造战船,整顿卫所,招募勇士,就地取材发明狼筅,充分发挥火器威力,创“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特别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修桃渚城,创造性地在城的东北角、西北角修筑了2座空心敌台,增强了防御能力,这是戚继光军事实践的一个创举,也是军事建筑史和城防史的重大突破。嘉靖四十年(1561),他又在台州府城修筑了13座空心敌台。

戚继光在台州期间撰写《纪效新书》,并以此为教材,亲自训练了一支守纪律、听指挥、勇敢善战的精锐之师――“戚家军”,培养了胡守仁、李超、陈大成、王如龙,杨文(临海大汾人,累功至辽阳总兵)、张元勋、金科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在台州与倭寇前后数十战,每战必胜,特别是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间,以4000兵力,面对2万余倭寇,连获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等水陆九战大捷,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歼灭性的打击,并解救了万余名被掳百姓,而戚家军累计阵亡不到20人,史称台州大捷。从此,戚家军的威名传遍东南各省,而倭寇亦畏“戚老虎”而不敢再犯浙江。

戚继光还将在台州抗倭时的发明――“空心敌台”运用于修筑北方长城之中。隆庆元年(1567)十月,戚继光奉旨北上……他以北调的3000名戚家军(后浙江兵增至2万)为骨干,带领驻军大规模修建长城敌台,亲自拟定筑台规则,至万历九年(1581),先后分三期,共在蓟、昌两镇修筑了1448座“空心敌台”。他还以台州府城墙用砖石包砌为蓝本(台州府城墙因兼具防洪功能,于1045年将城墙两面全部用砖石包砌以增强牢固),将长城用砖石包砌。如今踏访山西以东,尤其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段的长城,就象巨龙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烽堠敌台,高下相间,蔚为壮观。

戚继光重修长城之丰功,伟绩尤存,临海两城之师范和蓝本,永存史册。

台州府城墙一角,中间建筑为空心敌台

多渠道投入,让文化真正惠及群众

徐林德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古城街道白塔社区的残疾居民陈小新收到了一张标有“特殊群体”的免费电影票,这是她今年第10次享受这样的文化惠民政策了。

根据临海市2007年7月出台的《文化惠民二十条》,凡被列入全市低保对象、特困职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每月可享受一场免费电影。而仅电影一项,惠及的群体还包括低收入群体、下岗职工、60岁以上老人、中小学生、在临工作并持有“绿卡”者。据统计,迄今全市累计发放免费电影票达202.5万张。为方便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看电影,市里还在崇和门广场、市政广场等群众聚集处开设了周末露天电影。此外,通过实施数字电影“2131”工程,全市998个行政村的农民,每月都可以看上一场免费电影。由于工作努力,临海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还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早在2000年初,临海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要建设文化大市、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的发展目标,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建成了崇和门文化广场、市政广场、市体育馆新馆等标志性文化体育场馆和地方文献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展示场所。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服务人民群众、改善文化民生、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提升全市文化竞争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工作来抓,逐步推进全覆盖、可持续、系统化、有保障、见实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今,在市区,已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实现了四个“百分之百”。

“六百+1工程”是政府投入公共文化建设的主渠道。近四年来,临海市每年都从财政支出600万元用于基层综合文化站与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同时,开展“文化先进村”竞争活动,对年度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文化先进村分别给予3万、2万与1万元的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村开展文化建设与活动。

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比如,对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者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性地实施了“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即全市的所有开发建设项目,都要提取总投资额的1%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实施三年,共融资2000余万元;而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兴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建设民间文艺团体,也成为新的亮点。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华珠算博物馆、鲁迅展览馆、江南书画院、临海民俗博物馆等民营博物馆、纪念馆。民间文艺团体有新艺越剧团、长城艺术团等23家。众多民营企业也十分重视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赞助各类文化活动,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宣部、文化部有关领导考察大田板龙制作工艺

丰富的城乡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苏小锐

时间:2009年4月12日上午地点:临海大田刘村

人物:参加全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的100余名代表

走进该村利用刘家祠堂改扩建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一老一少村民的演唱吸引了代表们。老者叫陈建洋,他们唱的是当地流传了百余年的民歌《杜鹃鸟》。高亢有力、婉转悠扬的歌声,令代表们赞不绝口。演唱完毕,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饶有兴致地询问了这首歌的来历。当得知这首民歌曾被当地的民歌手刘道寄唱到中南海后,他拉着陈老汉的手风趣地说:你也可以到央视“星光大道”去演唱,肯定比他们唱得还要好。

本次全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是由中宣部、文化部组织在台州召开的。临海作为现场参观考察的主场地,有4个农村、社区、企业文化俱乐部列入考察参观点。临海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临海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已呈现品牌效应。如“江南长城节”、“农民文化节”、“社区邻居节”、“企业文化节”等品牌,每年都要集中数月时间组织全市各界群众开展富有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开幕式与闭幕式上,汇集各地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进行集中展演、评比、表彰。各镇结合旅游休闲,也纷纷创设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会活动,如尤溪镇的“漂流节”、括苍镇的“桃花节”、涌泉镇的“柑桔节”、河头镇的“茶文化节”、白水洋镇的“杨梅节”、小芝镇的“桂花节”等。

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文化生活,不仅改变了临海人民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善了社会综合环境。通过“送文化、种文化”和信息网络,将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及时输送到广大农村,不仅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同时也将农村千百年留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了妥善的保护与传承,使先进文化在基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开展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也使各类先进文化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各类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十分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参与打牌、赌博、滋事的社会各类矛盾日益减少,社会群体间的矛盾纠纷也相对缓解,直接导致了社会综合环境的不断好转,促进了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化广场,百姓的精神乐园

王问宇陈煜

广场上,一大群男女老少踩着轻快的节拍,挥舞整齐的动作,表演婀娜的舞姿……

这是临海市的群众自发聚集跳排舞的情景。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假日或是工作日,只要不下雨,每到傍晚,从市区的大小广场,到农村的乡间广场,这道风景就会一次次地重现。这只是临海市群众广场文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临海大力开展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让普通百姓唱主角,不断探索文化服务“年年相似年年新”的路子,把适应广大群众参与的广场文化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实施“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在城乡建成了近百个规模不等、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管理有序、能基本满足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所需的综合文化广场,并力求使这些广场成为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乐园。

临海不仅建立了规范的分级管理网络,还将各级综合文化广场建设与活动开展工作列入对镇(街道)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之一。全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做到了“年有计划、月有主题、周有重点、天有活动”。市级广场,每年各类节庆都有大型文艺演出或各类文体活动,崇和门广场是全市文化广场中的典型代表,2006年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镇(街道)文化广场则以“农民文化节”、“企业文化节”、“乡村文化周”与地方特色节庆文化活动为主线组织活动。村(社区)文化广场,通常则由当地数名文化带头人牵头组织并带领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到广场开展培训指导。如定期开展的舞蹈、戏剧、健身球表演、排舞等文体培训活动,让农村群众也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娱’”的文化生活。

而近百家村级综合文化广场的建成,使临海的广场文化从市区逐渐辐射到镇(街道)、村。在广场文化的带动下,各地开展的联村、联片系列文艺汇演、文化竞赛活动,更是形成了一条文化活动链。

文化广场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锻炼了一支文艺人才队伍。文化广场,已然成为临海宣传党的政策、讴歌新风新貌的有效载体,也是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展示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成了临海市百姓的精神家园。

首届排舞大赛

挖、育、种、养,民间传统艺术生机勃勃

郑瑛中沈建中

9月30日晚,在临海举办的国庆六十周年文艺晚会上,一曲依照民歌《杜鹃鸟》旋律改编的歌曲《翻身不忘共产党》,以其朴素的歌词、高昂的旋律、真挚的情怀、纯朴的风格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作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临海流传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适合舞台表演的传统民间艺术多达百余项。然而,有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由于流传时间的久远、表现手法、传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濒临失传。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多年来,临海市从“挖、育、种、养”四个字着手,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不懈地挖掘、整理、抢救与弘扬工作。

“挖”,就是系统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在2005年临海市就在浙江省率先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深入地普查和研究、挖掘,提炼出了2200余个有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编辑出版了《临海市非遗普查目录》、《临海非遗代表作名录画册》、《黄沙狮子》、《临海词调》、《临海谜语》等书籍。目前,临海市有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5项列入省级名录,34项列入台州市名录。

“育”,是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培育人才、营造环境。对骨干传统艺人,市里首先从政策上给予关心,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尽可能将他们积极申报为国家、省、市级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其次从生活上给予保障,帮助解决一些艺人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2007年开始,临海泥塑、黄沙狮子、上盘花鼓、临海词调、大田板龙等代表性传承老艺人每年每人可获得政府发放4000元的生活津贴。同时,市里成立了“专项传承奖励资金”,对传承人培养和传承单位(传习所)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此外,还积极引导、开展优秀民间艺术进校园、进课堂、进乡土教材的“三进传承”工作。例如列入省遗名录的“临海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秀娟,是全国优秀劳技教师,跟她学习剪纸者已逾万人。目前,全市进入省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的15个项目中有9个项目建立了“传习所”。

“种”,是为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民间艺术节目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各地农村的集市日,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提供表演平台;同时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节”、“农民运动会”、“乡村文化周”等特色文化活动,立足农村文化阵地,结合各地开展生态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当主角,自主“种”文化,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

“养”,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培养百花齐放的民间传统艺术。积极挖掘当地单位、企业、学校和民间的文化能人,建立文化辅导员队伍,开展传帮带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组成文化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举办各类辅导班、讲座、讲坛等大众文化培训活动,为“种文化”活动提供智力、人力支持。市文化馆则建立“文化联络员”制度,组织各级文化教育机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义务服务和培训场所,开展“文化讲座进村居”等活动。此外,政府还以每场补助3500元的方式,鼓励优秀民间表演艺术进行组合,以“文化下乡”的方式送到基层。

“临海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非常出色,如果全国都能像临海一样,全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4月9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考察临海后如是说。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临海词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