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久出书香

2009-1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娜 我有话说

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在全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关心下,在各地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成效显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今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在上次止跌回升0.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又

继续回升了0.5个百分点,达到49.3%。

阅读率的回升,反映出有关部门连续几年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的合力效果开始显现,人们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不同阅读群体同享读书乐趣

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有三个群体的阅读活动受到重点关注。

一是引导公务员带头读书。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文化部等联合举办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9年4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新闻出版总署又面向所有机关公务员,启动了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引起较大反响。

二是通过农家书屋工程逐渐培养广大农民的阅读习惯。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推开。截至2009年6月,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9.2万余家。今年年底将建成24万家。此外,各地还积极组织读书征文、读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参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读书的热情。

三是指导广大青少年阅读好书。新闻出版总署已经连续6年开展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读物活动,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要求各地新华书店设立专架、专柜展示展销这些优秀读物,将全民阅读活动与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对重点群体、重点对象的阅读活动给予重点关注,有力地保证了全民阅读活动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

主题日渐鲜明内容不断丰富

全民阅读活动自开展以来,从开始较为单一、略显“口号”式的主题设定,发展为紧扣年度重大事件组织活动,主题日渐鲜明,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2006年,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题是“爱读书、读好书”;2007年是“同享知识,共创和谐”。2008年,则分三个阶段开展三大主题阅读活动:一是春节期间开展“带一本好书回家,过文明祥和佳节”活动,二是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开展以“北京奥运知多少”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三是在10月前后以“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组织开展“我与改革开放30周年”读书活动。2009年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题确定为“与祖国同行,读一本好书”,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各行业、各地区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确定了许多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主题内容,确保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正确导向。

实践证明,以年度重大活动为主题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活动的深化,而且成为弘扬社会主旋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读书节成为多个地区文化名片

自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举办读书节或读书月,各类读书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全国上下书香不断。

有的省全省联动,使读书节遍地开花,如广东“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内蒙古草原读书月、黑龙江读书月、重庆读书月等。还有一些省市举办了面向特定人群的读书节,如江苏农民读书节、河南青少年读书节、浙江未成年人读书节、甘肃大学生读书节等。

城市读书节作为重要的读书活动之一,越来越成为各地阅读活动的主体。在许多城市,读书节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成为城市形象代表。例如深圳,开展读书月活动已有十年历史,通过读书、评书、赠书、征文、研讨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提高了深圳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城市竞争力,并探索出“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媒体支持、企业承办”的运行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约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全国开展的各种具体读书活动项目约有3000余个。这些遍布全国的全民阅读活动,形式富于创新,贴近群众,深入基层,讲求实效,真正体现出全民阅读的特点。

新型阅读方式丰富全民阅读内涵

当前,在传统阅读之外,手机阅读、手持阅读器阅读、在线阅读等各种方式的数字阅读迅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

今年以来,中文在线、新浪、搜狐、当当网等网站利用各自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开辟读书专栏,汇集有关全民阅读的活动报道,开展了“在线全民阅读”、“网民读书节”、“书友会”等网络读书活动,以优惠售书、网友在线评书等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着全民阅读的内涵。

日久书香浓。几年来,在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动下,书香洋溢的场所越来越多,全社会的阅读氛围日益浓厚,变化令人欣喜。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继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工作,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前进,取得更大成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