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技的后来人不会让您失望”

2009-1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一名悼念者手捧贝时璋遗像参加贝时璋院士遗体告别仪式。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身着一件浆洗得有些发白的老式蓝色工作服,端坐在扶手

椅里的老人目光柔和安详――透过高挂在灵堂正中的贝时璋先生遗像,人们又一次感受到老人的简朴、亲和、睿智,无数关于老人的回忆、难以抑制的追思情感涌上心头。

灵堂里,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灵堂外,是长长的吊唁队伍,一眼望不到边。今天上午,数以千计的各界人士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送别著名科学家、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先生。

肃立,鞠躬,道别。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著名科学家,还是略显青涩的青年学子,在这一刻,都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

哀乐低回。未及灵堂门口,很多人早已潸潸泪下。贝时璋先生的逝世,令中国学界痛失一位学术引路人。77岁的忻文娟1959年从前苏联学成归国后,就在贝时璋先生指导下从事研究。“作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所长,他的学术眼光深邃长远。我的很多同事和我一样,是沿着贝老确定的研究方向从事科学研究的。他在中国创立生物物理这一边缘学科,在今天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忻文娟说,“在生活上,他又是一个极为克己节俭的人――连抽烟都不会用公家的火柴;我们随同他到前苏联访问,别人的经费都不够用,他却能节省很多上缴国家。贝老的学术眼光、人品道德,都是我敬仰学习的楷模!”

哀乐低回。在洁白的花圈上,人们留下了这样朴实无华而又充满感情的字句――“亲爱的贝老师千古”。贝时璋先生的逝世,令人们痛失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头发花白的周启玲、许仲萍夫妇相互搀扶着走出灵堂,已经哭红了眼圈。他们和贝老生活在一个小区里,周启玲是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许仲萍原是研究所托儿所的会计。“我上班要路过贝老的门口。每次见到他,他总是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没有一点架子。贝老这么知名的科学家,当年在教师节的时候,还亲自到托儿所向老师们表示慰问……”言语间,许仲萍老人已是泣不成声。

哀乐低回。不少年轻人把先生的遗像捧在胸前。贝时璋先生的逝世,让他们在痛失一代宗师的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所有人都记得贝时璋先生在仙逝前一天激励后辈学人的肺腑之言:“要为国家争气!”既是嘱托,也是期望,更是鞭策。

“中国科技的后来人不会让您失望!”在灵堂门口的留言板上,人们用这样的誓言为远行的老人许下一个承诺。

(本报北京11月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