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为中国作画”

2009-1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初识奥地利艺术家霍尔瓦尔特夫妇,是在中国驻奥大使吴恳于维也纳举行的新中国60周年国庆招待会上。那天的招待会现场挂了6幅霍尔瓦尔特夫人的巨幅画作。宴会厅门口的两侧,是两幅雄姿威武的“门狮”;主席台背景板的两侧,是两幅可爱的现代熊猫;主席台对面的墙上,是花丛中的毛主席头像和他的诗作卜算子・咏梅。看

着这一幅幅对中国满怀敬意和充满中国元素的画作,现场宾客都不敢相信,这些画均出自一位年已77岁的奥地利女画家之手。

感谢使馆友人的引荐,使我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匆匆结识了霍尔瓦尔特夫妇。日前,我们应约来到他们在下奥州的家。这是一栋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青年风格”建筑,坐落在一个山坡上的树林中,原先是一位企业家的避暑山庄。30多年前,他们买下这栋别墅,并对山坡进行改造,修筑了坡道来陈列霍尔瓦尔特先生的雕塑作品。

谈起创作《咏梅》的经过,画家伊索尔德・霍尔瓦尔特-约翰姆说,2006年她和丈夫应邀参加中国哈尔滨国际艺术节,看到中国艺术家张泽国穿一件印有毛主席诗作《咏梅》的黑色T恤衫,她表示非常喜欢。没想到张泽国当场脱下T恤送给了她。当时她不知道这是毛泽东的诗,也不知是何内容,只觉得书法非常美。回奥地利后,她找过一些学汉语的人,想弄明白这件T恤衫上写得是什么。可因为是篆书,没找到能看懂的人。

后来才知道是毛泽东的诗《咏梅》。知道后,她决定创作一组画,由2部分组成。画以绿色为基调,以花朵为衬托,一幅画的右上是毛泽东的诗,另一幅画的中央是毛泽东的头像。她不懂中文,是照着T恤上的字一个个描上去的。以花朵为衬托,用版画的效果来画毛主席,是为了突出毛主席在“丛中笑”。寓意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年,毛主席看到中国的建设成就,在花丛中笑了。伊索尔德说,她从今年2月开始创作《咏梅》,到国庆前才完成。没想到中国使馆会对她的画有兴趣,还在中国的国庆招待会上悬挂,这使她感到十分荣幸。她有些遗憾地说,当时不知道是梅花,所以画面上的花没有选用梅花。她计划以梅花为衬托,再画一幅《咏梅》。

她画的两幅熊猫,主题分别为“熊猫庆六”和“熊猫击鼓”。“熊猫庆六”以蓝天为背景,以朵朵祥云和象征中国文化的巨龙为衬托,她画笔下的熊猫像一个顶天立地、展翅欲飞的机器人,熊猫的眼睛和嘴与巨龙的眼睛和嘴正好重叠,象征着现代对传统的传承。熊猫的头上有一个小熊猫,象征中国年轻一代;熊猫的脚下是骰子,骰子的正面显示“6”点,象征新中国成立60年。“熊猫击鼓”以中国人代表喜庆的红色为背景,同样以祥云和巨龙为衬托,熊猫正在奋力击鼓,以表达内心的喜悦。谈起她的“门狮”,这位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执教了几十年的教授,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喜悦。她只是淡淡地表示,今天才知道中国一只“门狮”的脚下是“地球”,另一只“门狮”的脚下是“幼狮”。而她的“门狮”足下只有“地球”,还是观察不够细,还需要学习。教授的这种态度,令我顿生敬意。

环顾霍尔瓦尔特的家,我感到这里更像艺术博物馆,从门厅到阳台,从主楼到偏房,目及之处,都有他们夫妇的作品。也许,他们读懂了我们贪婪的目光,使我们有幸欣赏到伊索尔德几十年来的部分佳作。她的创作主题始终围绕着人、动物、自然和技术,并试图通过画笔和色调来表达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与未来的关系。看她的画,我强烈感受到:一是她的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我们看到的画,都是面积在6平方米至20平方米左右的巨作,像电影银幕一样,能立即将你带进画家的情感世界。如她画的“动物与技术”系列、“俄罗斯”系列等。二是画家的取材均来自日常生活,却又能把握时代脉搏,跳出日常的琐碎和平庸,去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促使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中东”系列、“高楼挤压下的牛仔”、“航天器与马”等。三是画家对颜色的运用大胆、夸张,却又不伤本质。这些夸张的色彩恰恰突出了画的精神实质,使画作更具张力,使画家的爱憎跃然画面,成为点睛之笔。如“日本武士”系列、“老虎”系列等。

看伊索尔德的画,很难将这些画面所折射的力量、所表达的强烈冲突,与我眼前这位孱弱、瘦小的画家联系起来。她生于下奥州的山区,父亲是医生,在二战中身亡。祖父是反法西斯的抵抗战士,她自幼受到祖父的影响。也许正因此,养成了她的爱憎分明。1980年,她用现实主义手法、几乎像照相机一样记录了中东战争的残酷:贝鲁特街头满身弹痕、车窗破碎的汽车;头缠绷带、疤痕累累躺在病床上的伤员。不久前,她又创作了“太空人与水”,以唤起人们对未来水资源的关注。

其实,画家的“中国”系列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我们看到她的学习笔记上,1951年就画了中国女子拉二胡、弹古筝的草图,她拍结婚照穿的就是黄色中式服装。可见其中国情愫由来已久,现在创作“中国”系列只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而已。看她的“中国”系列,画面透露出一种宁静、祥和、奋发。这正是她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理解和把握。

与画家不同,伊索尔德的丈夫戈特弗利德・霍尔瓦尔特是一位雕塑家。沿着花园里的坡道前行,一件件石雕迎面而至。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完整的原石上切割“X”字型。切割后,有的被拉出,有的被推进,有的被放在一旁。他说,“X”在数学上代表未知数,也可以解读为宗教上的“十”字。将“X”与天然花岗岩相结合,可以留给人们无尽、永恒的想象。

戈特弗利德说,这些石材都是花岗岩,以前不可能对其进行如此整齐和精确的切割,计算机控制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空间。他加工的最大雕塑重18吨,但已被买主拉走,我们只看到花园里留下的深深车辙。不过,花园里还有体重达数吨的花岗岩雕塑。

他说,年轻时搞过木雕,后来选用过沙石,也用过青铜、铝等材料。近20年来,

他迷上了花岗岩。这主要因为花岗岩的质地坚硬,非常适合露天雕塑。另外,其加工难度大,对艺术家是一种考验。只有理解和把握花岗岩的内在,才可能与花岗岩同步走向你想要的形态和想表达的意境。也许正是这种与花岗岩的特殊情感,使这位曾长期在奥地利艺术院校讲课的教授,不仅获得了5个奖项,2004年还与夫人一起,同被授予俄罗斯美院荣誉院士并获金质院士奖。除欧洲国家外,他的作品已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落户。他说,2006年和2007年曾与夫人一起应邀参加中国哈尔滨和青岛的国际艺术节,尤其是青岛的崂山,石材丰富。他希望能在中国留下自己的作品。

画家在展示她获赠的T恤衫

毛主席的诗《咏梅》

图片均为方祥生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