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国当代最后一个思想大师”远去

2009-1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农 我有话说

  国际著名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法国当代最后一个思想大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于2009年10月30日在家中与世长辞,距离他101岁的生日,只有几周时间。

1908年11月

28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当时他的父亲是旅居比利时的法国犹太画家。后来,他随家人定居巴黎,在那里读完了中学与大学。他拥有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职位。1928年10月,在他20岁生日之前,他已经在自己发表的文章中,写到了那个伴随他终生、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全球知识界的词――结构。

1934年秋季的一个星期天上午,社会学家、巴黎高师校长的一个电话,确定了列维-斯特劳斯学术轨迹的起点。他接受了校长推荐,到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社会学。1935年2月初,他从马赛登上了前往巴西的客船。在巴西,列维-斯特劳斯深入美洲尤其是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部落进行实地调查、写作。三年多的研究工作影响了他的一生,可以说,他的“结构主义”学说是在印第安人部落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而产生的。始

料不及的是,他的理论的影响鲜明地向整个传统思想体系发出了挑战。

作为一名犹太人,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之后,列维-施特劳斯不得不远逃美国,并一度在纽约市的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广泛接触了美国各界社会名流,特别是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学术领袖,这对他丰富和巩固自己的学术理论大有裨益。他还与美国人类学家弗兰兹・博厄斯成了朋友。

二战后,以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主导的存在主义发展到了顶峰。他们把人的主体地位及其理性作为哲学思考的基础,进而探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历史性以及人的自由等等问题。而列维-斯特劳斯等人倡导的结构主义则认为存在主义忽视了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理论以来,作为人类心灵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理性、无意识。萨特不同意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思想,在他所主办的杂志中发表了一系列批评结构主义的文章。

列维-斯特劳斯在萨特挑起的论争中应声而起,直接以存在主义作为批判对象。在他的文章中,特别是在他的《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对萨特的观点针锋相对。就此,结构主义者对存在主义以及一切主体意识哲学的挑战轰轰烈烈地展开,成为欧洲当代反传统思想的先驱。这是法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争辩,对于此后法国思想家们的思想创造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结构”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类行为中,它能够使看似分离的文化和创造有一体的形态。这个创造的过程并非人类有意识所为,而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因此,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还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处去探索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全人类的文化表象看似不同,但创造文化表象的人类心灵世界却是一致的,并且这个一致的基础就是人类的非理性、无意识。

1959年,列维-斯特劳斯被任命为巴黎市法国大学的人类社会学教授,并一直在此任教直至1982年退休。1973年,列维-斯特劳斯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列维-斯特劳斯也是一个非常投入的音乐爱好者,他甚至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的话,他愿意当一个作曲家、乐队指挥或者小说家、画家而不是人类学家。

《南比克瓦拉部落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1948年)、《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9年)、《忧郁的热带》(1955年)以及《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原始思维》、《假面具的途径》、《遥远的眺望》、《演讲集》、《嫉妒的女制陶人》、《象征及其副本》、《猞猁的故事》、《图腾制度》、《看、听、读》这些著作,不仅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为文化人类学乃至西方整个人文学界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在被誉为其“最伟大的散文作品”《忧郁的热带》一书中,他曾这样写道: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然而,现在我预备讲述我自己的探险经历。人类学家自己是人类的一分子,可是他想从一个非常高远的观点去研究和评断人类,那个观点必须高远到使他可以忽视一个个别社会、个别文明的特殊情境的程度。

(本报布鲁塞尔11月6日电)图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