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厦珍宝论”的启示

2009-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育林 张思锋 我有话说

在如何对待人类文化遗产上,马克思主义在创建之初即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仅仅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

珍宝就是在今天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这一认识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汲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在汲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汲取建筑物的“合理内核”,摈弃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的“大厦珍宝论”的观点,集中地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即始终坚持历史的、科学的观点,认识到人类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承认其价值的客观存在;同时,人们必须在主动地发掘、研究基础上,才能加以利用,才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大厦珍宝论”的论断和实践,体现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思想家,善于从一切过去的人类文明中汲取精华,特别是从谬误中发现真理的光芒。正如列宁总结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大厦珍宝论”,对于我们如何认识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按照“大厦珍宝论”,如果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厦,那么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珍宝,人们通过不断地挖掘、不断地认知,才会有所发现;没有被发现的珍宝,只是由于人们不够深入,但仍然存在于文化遗产的大厦之中。这里包含着三层涵义,一是文化遗产具备价值,对于一切人类文化遗产,人们都必须首先采取尊重的态度;二是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人们能动地去探索、认知、掌握、发扬,而人们的能动性体现出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三是对待文化遗产的价值,必须要有未来的眼光。“大厦珍宝论”所论及的“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还具有充分的价值”,是放在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永恒时间坐标里的。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大厦珍宝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第一,必须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对待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见证。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过程,既是同自然的关系不断改变的过程,也是同自身内部关系不断改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将这些关系改善的过程。为了获得进步,人类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探索,付出了代价,丰富了经验,提高了智慧,积累了物质的财富与精神的财富。这些财富的主要功能,不是使得我们能够坐享其成,而是使得我们能够变得更加智慧,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外关系、人类社会本身的内关系更加和谐有序。世界统一于物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尽管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形成了自然与人类的两个相对概念,但是作为认识的方法并不能改变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个客观事实。人类自己本来产生于自然,现在也存在于、属于自然,未来人类文明的程度再高,也不会脱离自然。同时,人类这个自然之子,他的伟大之处,就是他不仅能够积极地认知自然、认知自己、认知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能够认知自然与自身的发展历史,并且从自然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获得经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而不停步地努力。历史一经形成,认识历史的过程将永远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永不停歇。所以,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必须始终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二,必须历史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它却是当代人历史地认识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历史文化的时候,虽然都是立足于当时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但却是历史地观察分析历史事件,不以当代社会发展水平来评价历史事件的价值,不以当代人的需要来衡量历史文化的真假。历史是阶段性发展过程的连续,各个阶段的历史都有它自己的发生条件和原因,这些当时条件和原因是唯一决定历史的客观因素。努力地认识到这些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联系,正是后代人试图努力达到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以当下是否有用来评价文化遗产价值的现象,这种错误的认识,已经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这都是我们在研究中必须注意的现实问题。

第三,必须以敬重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历史的敬重态度,为我们树立了科学研究历史文化问题的典范。马克思把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定在了为无产阶级寻求解放道路上,为了这个目标,他选择了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始终坚定的维护无产阶级立场,走的是一条寻求人类社会发展真理的科学研究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一切科学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为了寻求历史的真谛,我们研究者本身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除了实事求是,还应该加上敬重。因为历史不可能再现,所以应该珍惜历史遗产;因为历史文化信息非常脆弱,所以我们必须爱护;因为历史还需要以后的人继续研究与享受,所以我们必须少加干预,努力保持文化信息的真实无误。所以,我们需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精神。

第四,必须以开放的胸怀来研究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的内容和保护利用的实践看,它涉及几乎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切认识和实践的领域,所以研究文化遗产必须认真地吸收各个领域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果,注意它们的思想理论与技术成就。从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文化遗产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习惯社会心理等等,复杂的因素要求我们广泛吸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思想成果,对于那些我们所不熟悉的文化现象给予理解,对那些我们还不能解释的现象给予保留,使我们的研究成为人类科学认识文化遗产的一个台阶。

第五,必须立足于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实问题。大遗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因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宏观地研究解决大遗址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迫切性需要。另一方面,近一个多世纪来,全世界保护文化遗产的运动,尤其是保护大遗址的运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方法,他们浸透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无数学者们和社会管理者们的智慧,非常值得研究,其中的一些观念可能已经超越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马克思那样,眼睛始终盯着现实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使我们对大遗址这个现实问题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上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理论意义上的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