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学识献给家乡 把生命献给土地

2009-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高压滴灌面积还要继续扩大,争取用两年时间让所有的耕地都实现节水灌溉,种植技术上要学习兵团的经验,把棉花单产提起来,村上的账目要搞得清清楚楚……”

这是一位年仅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留给村民最后的嘱托。

下葬那天,村里1600多位男女老少以当地最高礼节――用肩膀一步一步地抬着他,一直把他送到

墓地……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六户地镇鸭洼坑村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是一个偏远而又落后的小村庄。1998年,一位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毅然放弃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当选为团支部书记。

当时的鸭洼坑村人心涣散,村民上访接连不断,连续三次村委会选举都流产,鸭洼坑村成了全县乃至昌吉州的“重点村”。在工作组指导帮助下,2001年5月,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鸭洼坑村问题的根源在土地,矛盾的症结也在土地。新班子组建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到每家每户进行走访,认真听取村民们对新班子的期望以及对村里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90%的农户建议对村里土地进行重新调整。他果断决定,按照国家1998年出台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对村里土地进行全面调整。

打铁还须自身硬。他首先将父亲在世时开垦的、已成为果园的80亩土地交给集体,又通过做工作将三家直系亲属多占的耕地全部收归集体所有。一些前任村干部和家族势力较大的农户仍然不肯交出多占的土地,并且将矛头直接对准他。在丈量土地过程中,这些人采取刀棍相见的办法加以阻挠。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说道:“既然大家选我当了这个村干部,就是豁出命也要还大多数村民一个公平,绝不允许无序混乱状态在鸭洼坑村延续下去……”

理顺了土地承包关系,也就理顺了鸭洼坑村大多数村民的情绪。然而鸭洼坑村有上千亩粘性土地,农作物出苗难且不耐旱。2003年秋收结束后,他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寻求土壤改良对策,并到县农业部门请来专家,终于找到了符合本村实际的粘性土壤改良方法。他与村“两委”班子协商后决定,村集体拿出部分资金,给予农户40%的土壤改良补助。这一举措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土壤改良的积极性,全村90%的农户全家出动。第二年,每亩增收在150元以上。

鸭洼坑村每年都会因季节性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水的瓶颈性制约因素,成为这个年轻“村官”绕不开的难题。

2007年末,他争取到1000亩国家投资的高压滴灌项目。2008年春,全村2000亩节水滴灌工程全面启动。推行节水灌溉的农作物当年就获得大丰收,其中棉花单产平均提高30.8%,农作物灌溉节水达25%。

担任鸭洼坑村党支部书记7年中,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3069元增加到2008年的9400元。从全镇倒数第一的收入村变为全镇收入第二的富裕村。新建了村文化室,铺设了2.8公里的柏油路,修建各类桥、涵、闸20多座。

2008年4月,正值春播时节,他感到身体严重不适,医院检查已是恶性畸胎瘤晚期。牵挂着村里正在施工的节水灌溉工程,他把医院开具的住院通知书放进办公桌再也没提,又投入到滴灌工程施工安装工作中。直到5月28日春播和滴灌设施安装完毕之后,因病情进一步恶化,他才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2008年11月26日,六户地镇鸭洼坑村显得非常阴冷,上午8点50分,噩耗打破了这个小村庄的宁静,年仅33岁的他英年早逝。

村干部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口袋里有许多票据,打开后才发现,这些都是他给村民们垫付的水费、电费、机耕费等各种费用,可他从来没向家人提起这些事。

虽然他过早走完了人生短暂旅程,但他留给鸭洼坑村村民的却是无尽的哀思……

他就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六户地镇鸭洼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侯贵林。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党员风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