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尽染“天路”万点青

2009-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特约记者 赵建伟 通讯员 何勇民 我有话说

上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以青海格尔木为起点修建青藏线。

“格尔木”,蒙古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

1953年8月,青藏线筑路大军总指挥慕生忠将军率将士们登上高原,来到昆仑山下这片“河流密集的地方”。战士们问:“将军,格尔木在哪里?”慕将军指着脚下说:“我的帐篷扎在哪儿,哪儿就是格尔木!

一座壮丽的新城由此拔地而起。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的官兵从这里出发,劈开千年冻土、打通亘古石峡,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修建公路、架设通信线路、铺设输油管线;近些年,他们又参与修建兰西拉光缆通信线,使高原人民有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极大地改善了青藏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条件,有力地促进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边防稳固。中央军委曾授予这支英雄部队“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

确保“大动脉”畅通

今年8月,第三军医大学组成高原卫勤服务专家组,赴青藏线开展医疗服务,发现青藏线官兵血压值异常率高达90%以上,这也再一次证实了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因高寒缺氧,青藏线官兵的高原病发病率达99.7%,机体器官功能改变率为100%――为了雪域高原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青藏线官兵中有770多名官兵在这里献出宝贵生命,平均年龄不足42岁,仅师团职干部就有26名。

尽管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青藏线官兵造成了巨大伤害,但青藏兵站部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确保承载着物资运输、管线输油、通信保障的“大动脉”始终畅通。

地处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五道梁泵站,大家都称它为“秃头站”,由于严重缺氧和长期跟油料打交道,全站有近65%的官兵患有脱发症。士官张天河30岁刚出头,头发已基本掉光。妻子劝他回内地,张天河说:“西藏的油料大多是我们管线兵输送上去的,我守在五道梁,就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头发没了就没了吧!”

长年奔波在“天路”上的汽车兵,每年至少要翻越唐古拉山10多趟,源源不断地将各类物资运送到西藏边防。茫茫风雪路,大衣作被、车厢当床,对汽车兵来说是“家常便饭”。今年3月底,某汽车团七连执行进藏物资运输任务的车队被暴风雪围困在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区,军车挂着防滑链仍举步维艰。连长蒋海龙当机立断,带领官兵下车步行探路,铲雪开道。次日凌晨,经过1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他们终于打开了一条通道,冲出暴风雪的围困。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累计承运各类进藏物资790多万吨,运送人员逾百万人次,输送油料410多万吨,接待过往人员逾亿人次,收发各类物资3200多万吨。

越艰苦越要有作为

有人说:“在青藏线躺着就是奉献。”青藏兵站部的官兵却觉得与其苦熬,不如苦干;既然吃苦,就要吃得有价值,越是艰苦越要有所作为。

横跨世界屋脊的格拉管线是我国第一条高海拔、长距离、多品种成品油输油管线,油料输送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管线官兵攻克了地震活动区、雷暴区、热溶塘区和560多公里的“千年永冻地带”,对顺序输油工艺中的几十个项目进行反复试验,测定和分析整理数据达10万余个,制定出国内第一个输油流程表。他们还成功设计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冰堵探测仪”,使油料管道排堵效率提高了数百倍。

青藏线原本是草木不生的不毛之地,一直被视为种植“禁区”,以前官兵一年四季很难吃上新鲜蔬菜。兵站部组织技术人员跑遍所有基层部队进行调研,制定“菜篮子”工程实施规划,结束了青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的历史。如今,青藏线部队已建起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200多座,肉菜自给率分别达到100%和65%。他们还以官兵饮食保障改革为突破口,推行“营办伙食”和“团办伙食”,使所有伙食单位全部实行“八菜两汤三主食”的自助餐,形成了“伙食集中管理,主食集中制作,营养配餐自助”的饮食保障新模式。

近年来,兵站部紧贴高原实战需要,精心打造青藏线数字化保障大动脉,建成集“六大网系、六个系统、两个中心、一套平台”于一体的信息网络,有效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的综合保障能力。

真情铺就“幸福路”

巍巍天路,滚滚车轮。多年来,驻守在青藏公路沿线部队官兵以无限的深情,温暖着驻地各族群众的心,用真情铺就了青藏各族人民奔小康的“幸福路”。

为了支持驻地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发展,兵站部先后派出医疗队500多个,医务人员2300余人次,深入农牧区为各族群众义务治病120多万人次,帮助农牧区建立健全医疗站(点)310多个,培养民族医务人员5000多名;他们与青藏公路沿线159所学校结成对子,资助经费520多万元,赠送各类图书20余万册、教学器材5万多件套,使2218名少数民族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兵站部还通过定点扶贫、挂钩扶贫、对口扶贫等形式,与驻地230多个村社、学校和道班结成帮扶对子,成立30多个扶贫小组,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6000余条、举办科技讲座426场次,为灾区和困难群众捐款550多万元,使15个帮扶村社脱贫致富。

青藏地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兵站部官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甚至不惜自己挨饿受冻。今年7月,唐古拉山3324公里处发生严重洪涝灾害,1000余名过往群众、500多台车辆被困。正在执行运输任务的某汽车团官兵们,将所带干粮全部分发给地方群众,党员骨干组成突击队,带头跳进齐腰的雪水中,浸泡5个多小时,指挥车辆通行。

据统计,50多年来兵站部官兵参加大型抢险救灾任务20余次,出动兵力15000余人次,抢救遇险群众25000余人,抢运各类救灾物资近30万吨,被灾区群众誉为“救命的活菩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