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翱翔计划:探路拔尖少年成长

2009-11-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站在讲台中央,面对由60多位科技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百余名来自地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物理5个学科领域的翱翔学员就自己完成的科研课题进行了展示和现场答辩,交出一年半“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答卷。

“翱翔计划”――一个充满希望的设想,由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组织实施

,这也是全国首个在课程体系内面向中学生,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计划。自2008年3月北京市教委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启动“翱翔计划”以来,130名高一学生成为首批学员。60余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院士、教授成为他们的导师,他们也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以及周末或假期,在相关专业领域中真正“翱翔”。

为超常生定制的培养体系

不再是学校层面对创新人才的单项探索,“翱翔计划”更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2009年的“翱翔计划”像是一次全市拔尖高中生的海选――所有高一学生都公平地享有参与选拔的机会,不论你是示范高中校的学生还是普通校的学生,只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等某一门类知识上具有超越同龄人的较高水平,都可进入,但所有被推荐的“尖子生”必须提交自己对申请项目的学习规划和研究设想。

这是一个突破现有模式为超常生特制的培养体系:有“生源校―基地申报校―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多方互动的培养链条;有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确立自身专业志向,学习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良好氛围;在高校自主招生中比一般高中生更有优势。

“当‘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首都基础教育需要做出自己的回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院长罗洁表示,“这是满足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广大学生超常学习需求,是追求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

课程学习、实验研究、现场考察,紧张而丰富的科学生活成为学员难忘的人生感受。

一只活蹦乱跳的蚂蚱竟成为土壤侧渗研究过程中的杀手,这是由基地申报校北京市京源学校培养的北京门头沟区大峪中学曹原暑期在妫水河边的经历。“科学实验是如此严密,它就像一部庞大的机器,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实验的准确性。”他说。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陈?尧所在基地申报校为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她眼里,“研究问题与平时做题真的不同,研究问题最大的困难在于不知道需要什么条件,同时也不知道胜利的彼岸在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具有敏锐的嗅觉,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具备的。”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杨胜天教授则被同学们的质疑精神深深触动:“暑假,带领学员实习,由基地申报校北京市京源学校培养的北京市八一中学刘抒羽在一次讨论中询问一条曲线的物理含义,这个从未被关注过的问题使得在座的研究生和我都陷入了思考。”

整合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翱翔计划”有了“更高的立意、更新的视角、更积极的探索。”这是一个适合于自身的、个性化的发展平台,与一流的科学家面对面,在一流的实验室中得到启迪和熏陶,开始学会钻研、执著、合作与严谨。

北京东直门中学张诚,所在基地申报校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他坦诚的话语中更有坚毅,“说实话,在一年当中,我没有做什么创新性的工作。但是在这一年当中,我学会了对事物的不断的否定,我也学会了在怀疑中的坚持。我更明白做科研将会很累,很苦,但我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高中课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

无疑,“翱翔计划”成为彰显高中课改的亮点。

孩子们灿烂的天空不再被那几本教科书遮盖了。翻阅他们的课题目录:《两地大气氡浓度变化规律研究》、《颅骨修复》、《西城区王府的保存研究及GIS应用》、《基于视觉的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的设计与实现》、《农杆菌介导拟南芥转基因》……现实、广泛而又追踪前沿。

“翱翔计划”是课程体系内的培养计划,纳入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建立了以实验室研究型课程培养、基地申报校过渡性课程培养为核心的“翱翔计划”课程,并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指导教师、基地申报校指导教师、生源校指导教师的“三导师制”共同实现对翱翔学员的培养。

自高一年级第三学段至高二期末,学员每周要在实验室学习3学时。有了实验室的真正体验,由基地申报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培养的北京陈经纶中学吴轶凡真正感受到了大学实验室与学校实验室的天壤之别,“一个是未知的,一个是设计好的。”

“实验室的科学气氛,平静却又严谨,让我们静下心来。还有许多仪器我们闻所未闻,即便有教授的讲解,但我们还是一头雾水。”北京171中学李静恬,所在基地申报校为北京市育才学校,她有着相似的感受,但同时又是新鲜的:“每天我们都有实验技术课,十分有趣,但要求十分高,稍不留意,细菌便容易溜进培养基,这便需要我们无比的细心与耐心。”

“研究的过程包含了学习的过程,查资料、看文献、写程序,这些构成了我的学习过程。而研究过程要复杂一些,这是我在高中课堂中没有接触到的。研究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与导师沟通、讨论,要有自己的见地,要主动地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贾?说。

将整个实验的过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结论的得出,用文字梳理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规范的论文时,许多同学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翱翔计划’这种探索对于我们中学教育,特别是对于进一步创新中国高中阶段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副院长张铁道深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