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本书与一个红色报人的一生

2009-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鸿声 我有话说

我曾系统地读过新闻史,深知报刊与报人对于近现代中国革命进程的巨大作用。而直到对一本书的阅读,才使那些原本只是概念性的问题鲜活了起来。

这本书就是《金沙纪念文集》。这部50多万字的巨著,全面反映了金沙作为一个红色报人的奋斗经历与成就。文集大致收录了由万慧芬撰写的“金沙的革命传略”,搜集编

排了金沙在“左联”时期、太岳时期、《人民日报》时期和在西藏工作时期的部分新闻、评论与调研文章,编选了李文珊、袁鹰等与金沙在不同时期共事的政界、新闻界著名人士撰写的回忆文章。

使我感受最深的,是金沙从早年的学徒成长为一个红色报人的生活与心路历程。金沙最早的革命活动始于文艺创作,他参加了《铁流》、《无名作者》等刊物的撰稿和编务工作,是“左联”领导下的“无名作者协会”的积极分子。1937年前后,金沙成为职业革命者,参加了鲁迅葬礼大游行与营救“七君子”的声援活动。1937年,上海成为“孤岛”,经郁风等人的帮助,金沙与几位进步青年辗转广州、长沙、武汉、西安到了延安。1938年,金沙成为抗大总校文工团成员,与欧阳山尊、吕班、郑律成等人一起,成为第一批37名团员之一,并担任了文工团的文学组组长。1941年,金沙调往太行抗日根据地《新华日报》主办的《中国人》周刊。《中国人》是一个对敌占区进行宣传的通俗周刊。在这里,金沙曾与赵树理等人同任编辑。

1942年,金沙奉命来到太岳根据地。他先后担任新华社太岳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太岳版)特派员、副总编、总编,担任前线记者团团长,发表各类通讯、报道、评论等百余篇,被誉为“太岳三杰”之一。

1949年,金沙奉调《人民日报》,先后担任《人民日报》“党的生活组”、“党的工作部”、“国内政治部”和“农村工作部”主任等职务。1960年,金沙奉调进藏工作,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同时兼任《西藏日报》总编。在西藏连续工作了12年后,1973年,金沙任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的联合党委书记和总编辑,改而从事出版工作。

作为一个红色报人,金沙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新闻写作特有的调研特色。在万慧芬搜录金沙在《太岳日报》发表的近百篇署名文章中,有一半是关于调查研究方面的。仅举一例。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提出“组织起来,大力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倡导。当时的太岳地区将党委驻地阳城县作为试点,阳城又以岩山村为重点。金沙作为《新华日报》(太岳版)特派记者,常驻岩山村。从这一年的6月到12月,金沙接连发表《岩山合作社》、《岩山互助组组织的经过》等一系列文章。在《西藏日报》担任总编的时候也是如此。他在1961年4月至6月,还专门写成《调查研究杂谈》共6篇。这种新闻记者严谨的品格,甚至也影响到他作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工作作风。

读完全部文集,我景仰红色报人金沙一生的新闻工作业绩,同时,也为万慧芬老师倾数年之力编撰《金沙纪念文集》感佩不已。2005年起,当时已经70多岁的万慧芬老师先后赴四川、山西等地走访,并在北京的人民日报社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与北师大图书馆等处查询资料。为了走访到第一手资料,万老师开始拜访金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友、同事。这些老同志大都年事已高,但都欣然撰写回忆性文章,有的文章还是在病床上写的。其中,原太岳区党委书记聂真已是98岁高龄。就这样,万老师约到相关老同志的回忆性文章近50篇。

应该说,万老师编撰《金沙纪念文集》也是一种对新闻史料的抢救。《金沙纪念文集》的编辑过程本身,除了纪念金沙之外,不也是为中国的红色新闻研究作贡献吗?曾有论者将万老师所作的工作,与李清照接编赵明诚的《金石录》作譬,是非常恰当的。

《金沙纪念文集》万慧芬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