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立足冶金显优势

2009-1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通讯员 邹春霞 我有话说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武汉科技大学与武钢合作完成的《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此项目是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改革”的项目之一,充分展示了武汉科技大学“面向行业需求,创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

产学合作“共享共赢”

实践教学离不开行业和企业。武汉科技大学将“产学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作为主要问题来研究,走出了一条产学合作的特色崛起之路。

2006年,学校与武钢正式签约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战略联盟”,拉开新型产学合作的序幕:武钢3年投入3000万元,联合建立钢铁新技术研究院,合作完成科研项目70余项;武钢还投入1亿元,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钢铁流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全流程、仿真式的钢铁工艺及设备的教学,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了学习效果。

武钢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据不完全统计,武钢现有产品开发人才和主流程的管理人才三分之一都来自武汉科技大学。依托“联盟”和“基地”,武钢和武汉科技大学共同成功申报了“国家硅钢工程技术中心”,近三年双方合作项目获国家科技成果奖3项。

“钢铁品质”贯穿培养过程

课题组聚集全校上下的智慧,将学校多年人才培养经验凝练为“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16字的“钢铁品质”。

从110年前张之洞在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发源地武汉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到拥有“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的武汉科技大学,钢铁特色贯穿学校始终。

11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前后为国家培养了12万余名高素质人才。学校用以“钢铁品质”为精髓的品质教育作主线,落实“三个阶段”,精心打造学生的“钢铁品质”。让学生入学时记住“钢铁品质”,专业实训实习时感性认知“钢铁品质”,综合训练及创新中践行“钢铁品质”。

将“钢铁品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方法得到社会的认同,近三年来该校钢铁冶金、机械工程等大冶金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二三四”实践模式搭建特色平台

“二”即实践和行业服务两个能力的培养;“三”即“教学、生产、科研”,“校、厂、地”及“课堂教学、课外研究、实习实训”三个“三结合”;“四”是指将“钢铁品质”四句话融入培养过程。构建以实践能力和行业服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层次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

2005年底,教育部启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改革项目”,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学校。立足学校冶金特色的行业高校背景,当年学校领导班子即决定成立课题组,以“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申请立项研究,并获批准。

从2005年起,为推动项目研究,学校实施“一专业一基地”、“一专业一赛”计划,为学生提供创新和实践训练项目400多项,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00多项。

2007年,实践教学模式正式进入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还增设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环节并计入创新学分。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已有15个校内科技创新基地、160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在课题中得到锻炼,在创新中得到成长。本科生375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