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秦文贵

2009-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马勇 我有话说

 

新华社西宁11月23日电秦文贵的左手手心和手背上,依稀可见两道伤痕。在柴达木盆地石油钻井架上,这只左手曾经被3寸多长的钢片扎透。这是秦文贵身上最深刻的青春印痕。

从一名刚走出

大学校门、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成长为青藏高原石油战线上的技术带头人,秦文贵将人生最美好的17年青春时光留在了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他以对祖国石油工业的热爱和忠诚,走出了一条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在苦干、实干中成长、成才之路。

秦文贵生长于河北省平山县树石村,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被华东石油学院录取。1982年,21岁的秦文贵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被称为中国西部的“聚宝盆”。然而,经过6个昼夜的跋涉,来到这个“聚宝盆”时他却头昏脑涨、胸闷气短、鼻血不止、辗转反侧。

位于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命的禁区。然而,秦文贵却凭着坚定的信念,从这里开始了从一名大学生向柴达木石油人的转变。

他当过油田技术员,也担任过钻井处处长,后来逐渐成了技术带头人。上世纪90年代,经过严格考试,他成为中国石油系统唯一入选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和外经贸部联合举办的人才培养项目的专业人才。

从1982年到1999年,秦文贵将人生最美好的17年青春留在了柴达木。17年,狮子沟地区原油年产量由数千吨上升到5万吨,青海油田在高海拔地区创造了5630米的钻井井深最高纪录,创造了制服天然气井喷最短用时纪录。在秦文贵主持下,青海油田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油田多项科研项目,推广了数十种新技术、新工艺,破解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使两个月在青藏高原打成一口井的梦想成为现实。

1997年4月,秦文贵获得了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誉为“当代青年的榜样”。

如今,秦文贵已是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2008年,他还作为当代石油人的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

回顾既往,秦文贵时常这样说:“如果,当时我们这些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受到一点挫折就消沉,遇到一点困难就抱怨,那么自我的天地就只会越走越窄、越来越封闭。自己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理想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