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许振超

2009-1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董春蕾、王海鹰 我有话说

 

新华社济南11月24日电“站在桥吊上的时候,看着大海,看着下面的船,看着一排桥吊在那里作业,那会儿感到我们是码头的主人。”“工人是码头的主人”这句话,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

队队长许振超践行了35年,他也在35年的敬业奉献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1974年,23岁的许振超进青岛港当上了一名电工,没多久开上了当时青岛港最大的机械设备,一台价值60多万元的门机。热爱钻研的许振超很快就把门机的原理和功能摸了个一清二楚。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成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这是许振超第一次接触这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面对一本二三百页的手册,加上密密麻麻的外文字母,许振超感到了压力。他带着一本英汉词典,南下上海学习桥吊技术,许振超把英语单词抄在本子上,随身携带,有空就反复地背。3个月后,他看懂了图纸,学会了桥吊操作,随即回到了青岛港。

1990年,许振超已经成为青岛港一名熟练的桥吊司机。然而一次桥吊出现故障让他真正感到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花大价钱请来的外国专家只修理机器不传经。“我就不服这个输,我觉得我行,通过努力我能掌握这个技术。”许振超决心自己钻研。到1995年,许振超摸熟了队里所有桥吊上的电路板,画出厚厚的两本电路图纸。这套图纸如今成为队里的桥吊技术手册,桥吊再出现故障维修,再也没有请过外国专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门机到80年代开桥吊、90年代管理桥吊,再到新港区主持现代化大型桥吊的安装,许振超和他的团队都从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开始钻研。近几年来,许振超瞄准世界集装箱码头作业的一流指标,开启了青岛港集装箱作业以秒计算的时代,为我国的海运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2年,青岛港明港公司开业,这是青岛港西进政策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此时,中国沿海港口纷纷崛起,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码头装卸效率低,船舶经常滞港,就没有船舶愿意来停靠。如何提高桥吊装卸效率?许振超想到了从桥吊启动之初的5秒里“抠”时间。经过几个技术人员的钻研,这个时间最终缩短为3.5秒。“尽管1.5秒时间不算长,但积累起来就长了,1000箱的船,2000箱的船,可能就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结束作业。我们在提高自己技术的同时,实际上是方便了客户,这样才有船舶愿意到青岛港来。”许振超说。

2003年4月27日夜,国际巨轮“地中海法米娅”轮靠港,需装卸3400个集装箱。青岛港8台桥吊一字排开,吊起8个集装箱几乎同时轻轻落下船来。鏖战6小时27分钟,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每小时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打破了由香港现代货柜码头创造的每小时作业336自然箱的原纪录。2003年9月30日,在接卸“地中海阿莱西亚”轮的作业中,桥吊队以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的装卸效率,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振超效率”扬名世界。

2005年4月30日,许振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宣读了倡议书,向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职工发出“作出新业绩,建立新功勋”的倡议。

“有人说当工人没有前途,我不接受这个观点。只要肯学习,肯钻研,工人同样能干出成绩,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许振超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