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

2009-1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李? 我有话说

“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即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王晓锋教授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开门见山地界定了该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理念。

今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攀上新高。报考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数也远远超出了2400人的招生计划,面对这样的形势,王晓锋教授感到十分欣慰。他

对“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过大”的观点不以为然。他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觉得自己的高层次人才过剩了,相反,国际间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关键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是否真正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或技术创新成果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正是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南京理工大学自1978年国家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起,就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自觉瞄准与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国防特色学科优势,形成了以“忠诚奉献、自主创新”为育人理念,以“军民融合、寓军于民”为学科发展方向,以“科研主导、团队协同”为主要培养模式的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国防现代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输送了大批富有献身精神,具有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端人才。

“担当国家重任,就是能为国家创新成果作出突出贡献,成为国家国防与民族产业的中坚,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骨干”,王晓锋校长在进一步阐释国家栋梁之才的内涵时,这样说。这样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长期的办学传统形成的。

南京理工大学是由1953年创建的国防科技最高学府“哈军工”分建而成,1960年独立办学,1966年转制地方,先后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几个发展阶段,1993年定名为南京理工大学,现归属工业和信息化部。

“虽然名称与归属几经变化,但学校始终秉持着‘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神圣使命,始终恪守着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光荣责任,在保持国防特色学科与专业的同时,向通用学科拓展,形成了现在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经管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王晓锋校长说。

长期从事国防科技与教育事业,不仅使学校在国防特色学科与专业方面形成了强大的优势,更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教育理念。

王校长介绍说,国防科技事业是一项神圣而特殊的事业,关乎国家主权与独立,关乎国家安全与尊严,它的高度对抗性,必须追求独特与领先的属性,要求投身其中的人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特质:其一,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还要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其二,具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正是认识到了这两点的极端重要性,南理工在研究生教育中提出了这样的育人理念“忠诚奉献,自主创新”,就是在注意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研究生的两方面素质:一是“献身国防、忠诚国家”的精神,二是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也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必备素质。

那么,怎样培养研究生这两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呢?

王晓锋校长说,在五十多年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南京理工大学不仅形成了富有国防特色的办学传统,更是提炼出“团结、献身、求是、创新”八字校风,并明确“献身”精神是校风的核心。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不断奋发进取。以献身精神为核心的八字校风已经成为南理工的为师之道,他们“以身立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丰富着献身精神,构筑了南理工独特的文化环境与育人环境。像王泽山、郭治、栗保民、周长省等很多导师都带着研究生到最艰苦的地方进行试验,在北国的冰天雪地里,在边疆的大漠黄沙中,在高原的崎岖山麓上,在南国的潮湿酷热中,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这些导师有的已过花甲之年,有的正逢孩子高考,但他们都无怨无悔地与学生们一起风餐露宿。有的学生问导师为什么愿意吃这么多的苦?还不如搞民用项目挣的钱多。导师回答说,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没有强大与自主的国防,就会受到欺凌与侮辱,就会受制于人。钱再多也买不来尊严啊。

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与学校文化氛围熏陶之下,“献身国防,忠诚国家”已成为南理工研究生特有的个性品质。虽然南理工研究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薪职位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他们仍秉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愿意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1999年以来,学校每年都有相当一批毕业生奔向国防科技单位,2007年,研究生共有550人到国防单位就业,2008年全校累计向国防系统输送研究生587人,成为国防科技事业的重要人才输送基地。

思想品德与精神特质是为国家服务的先导,要为国家作出贡献还必须具备专门的科技素质与能力。王校长介绍说,学校特别注重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校重点从两个方面推动:

一是构建一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平台。王晓锋校长说:“高水平的学科平台能使研究生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是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学校创立之时肩负着为国防现代化“打头阵、奠基础”的光荣使命,以国内最高水平大学为标准而建设,汇聚了国内最高水平的一批学者,如任新民、沈正功、鲍廷钰、张宇建等,并由前苏联专家帮助构建了我国武器系统配套最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这就使学校学科建设一开始就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与高起点”。经过50多年的大力发展,学校现在已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常规兵器领域学科布局完整、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水平、许多民用学科领域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学科水平已经进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中,学校的“兵器科学与技术”排名第一。现在,学校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共9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14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其中2个一级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覆盖了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这样在较宽广的学科领域中分布的高水平学科点就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高水平的平台”,王晓锋校长总结道。

二是把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学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依托重点工程打造集成创新平台,并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条件,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增强开放条件下的再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创新教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在科研训练中完成”,王晓锋校长说。因此,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南京理工大学有国防科研的传统与雄厚的科研实力,改革开放以后,学校走“军民融合、军民两用”之路,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集中力量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以及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在科研中,致力于发掘和提炼科研项目中的科学问题,探求其中的基本规律;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致力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很多已经应用于陆、海、空、二炮、陆航等多军兵种的重点型号项目,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国防高技术项目通过成果转化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填补国内空白,提升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与技术升级的重大作用!

近二十年,学校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标志着学校在部分学科研究领域已处于国家或世界前沿。在2007年7月,由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出版的《“211工程”发展报告(1995-2005)》中,学校以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每个单位限填2项)的成果成为该报告所包括的95所国内顶级高校中的佼佼者。

目前,学校承担着124项国防重大科研项目、“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基础科研等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重大民用科研项目。

正是有了雄厚的科研基础与实力,南理工在确立研究生导师时,一般要求必须有重大科研项目,以科研为主导,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引导研究生参与前沿与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往往是多学科综合性项目,需要团队协作,这就形成学校研究生教育“科研主导,团队协同”的培养模式。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师徒式”的研究生教育方式,形成了“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每一个研究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自己导师的精心指导,还会得到科研团队里每一位老师的倾心辅导,使研究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工作,鼓励与要求研究生在从事前沿与创新性科研中,积极申报专利;设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与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学术交流;支持研究生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自主科研创新团队,参加集体性质的科技活动;支持研究生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工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实验室和教育部“南京理工大学数理创新中心”实验室开展自主创新研究。

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近三年,学校培养的630名博士毕业生共发表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2011篇,其中391篇被SCI收录、1188篇被EI收录、258篇被ISTP收录、174篇被CSSCI收录;理工科553名博士毕业生人均发表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3.3篇,其中生均SCI收录论文0.7篇,并逐年提高。学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有183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占同期博士毕业生总数的29%,其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1人(76人次),占同期博士毕业生总数的6.5%;142人(488人次)受理或授权发明专利,占同期博士毕业生总数的22.5%。2006年以来,学校博士生获得国家级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成果奖55项;受理发明专利311项,其中授权88项。

“忠诚奉献,自主创新”的品质在南理工毕业的研究生中也体现出来。王晓锋校长介绍,自研究生教育开展,三十年来,南京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防科技战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王晓锋校长首先以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为例,他说,在30个装备方队中,最少16个方队的武器装备的研制由南理工毕业的研究生担纲重任: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总设计师崔万善;PLL05 式120毫米轮式自行迫榴炮火力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启明;两栖步兵战车武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程刚;某远程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高?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兵器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每一项关键性的技术,都浸透了南理工人的血汗与智慧。”

还有一大批校友则在航天航空航海等国防相关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张弘,作为猎鹰L15教练机总设计师,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黄长强,现任空军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和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为提升我军航空武器装备作战能力作出重大贡献。范茂军,作为项目负责人为神舟1-6号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系统、热控系统、推进系统等研制配套的传感器品种达20余种,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侯鹰,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应急着陆总指挥,他和他的同事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共同为飞船和航天员回归营造了覆盖全球的“安全港”,并有多项关键技术跻身世界同类工程先进行列。

王晓锋校长说,这些都是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一些杰出代表,还有更多南理工毕业的研究生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上为了国家的各项事业奋斗着。

王中原、陈钱因为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而成为“长江学者”;中国CDMA技术的创始人谢大雄,因在第三代通讯技术方面的原创性突破而获得“深圳市首届市长奖”的唯一获奖者;王雪梅、车文荃教授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等。

可以列举的杰出校友还有很多,王晓锋校长说,在过去的50多年里,南京理工大学从中国现代兵器技术的人才摇篮到国防科技的创新基地,以其众多的科研成果与培养的杰出人才成就了光荣与骄傲。如今,南理工瞄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审视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所处的方位,确定了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英才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致力于培养以“强大国防,繁荣祖国”为己任的国家栋梁之才,为国防现代化与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