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色发展演绎“共振效应”

2009-1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6个主打专业全部通过全国高校专业教育评估;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提升;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且90%以上从事本专业工作……

在普通高校面临扩招后巨大发展压力的情况下,安徽建工学院围绕社会需求建设地方特色院校,成功演绎出了社会需求旺盛、自身发展加速的“共振效应”。

“同

频”社会需求

同众多行业办学发展起来的高校一样,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院校调整后,进入新世纪的安徽建工学院面临着学科专业数量少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内涵同质化与社会需求多样化、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化教育要求的诸多矛盾。

“传统道路肯定无法走通,只有义无反顾全方位改革创新”安徽建工学院院长程桦告诉记者,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有类型和层次之分,高校只有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围绕经济社会的需求,去追求办学个性和办学特色――安徽建工学院在社情校情结合点上,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走应用型学科发展之路;以行业需求为主线,走行业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之路;超前思维,抢得先机,走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建设和发展之路。

按照发展路径,通过优化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推进学科间不断融合渗透,安徽建工学院形成了以土木建筑优势学科为基础,以节能环保学科为突破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新型学科建设构架。本科教育由最初单一的工学拓展到工、管、理、文、农、法等6个门类。如今,在安徽建筑行业技术骨干中,约有60%毕业或培训于安徽建工学院,在建设、规划部门,约有60%以上中高层干部毕业于安徽建工学院。

“错位”赢得竞争

坐落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建工学院新校区,被人们誉为“性价比”最高的工程――与非建工类院校比,由于拥有设计、监理等专业资源,所以造价低;与建工类院校比,则由于充分发挥徽派建筑优势,花钱少效果好。

“专业+特色”,新校区建设的高性价比,正形象反映了安徽建工学院通过错位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的不懈努力――安徽建工学院特别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结构具有学校办学特征的生产、管理、技术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学科优势,建设特色专业,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带有学校办学特征的鲜明烙印,实现人才特色化培养。

在致力于“错位”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的背景下,安徽建工学院的专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测绘工程专业面向建筑领域,在建筑测绘、工程防灾减灾上形成特色;过去被笑称“大路”的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围绕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营销凝练特色,形成毕业生在建筑企业、房地产行业独特的就业优势;而应用物理专业以建筑物理为特色,构建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和建筑热学课程体系;动画专业依托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以创作建筑三维游历为特色,培养建筑领域动漫人才;法学专业则瞄准工程项目管理和物业管理,以建筑法规和合同管理为核心,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特色“锻造”优势

“社会需求既不认人情,也不认历史,只认特色。”这是安徽建工学院在致力于地方特色院校建设进程中,得出的具有深刻体会的共识。

形成如此共识缘于社会需求的无情警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办学历史悠久的优势专业,毕业生遍布安徽各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王牌”也曾突然面临危机:曾经的用人大户海螺集团,因接纳的毕业生不了解新工艺、新设备,而大幅度减少招聘指标。社会需求的“无情”,让特色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必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不仅确定了依托建筑业,以土木工程材料为核心的培养方向,而且在师资上通过人才引进改善结构,建立实施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3个月等制度,解决教学与社会脱节问题。同时,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和模拟与面向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实际教学,提高学生实际能力。今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毕业生也深受社会欢迎。

面向社会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特点,安徽建工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在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实施了工程应用全过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实施通识基础上的专业大类综合素质“2+3”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实施通识基础上的专业大类综合素质“2.5+1.5”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安徽建工学院围绕社会需求致力特色发展,收获了事业蒸蒸日上的“共振效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