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未来,何人堪称“陆上骁将”

2009-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院长 战玉少将 我有话说

今天的陆战场,信息已经是作战制胜的主导因素,信息化武器装备正在成为战场的主角,新的陆上作战样式不断涌现。陆军指挥军官培养,应该适应社会技术形态的深刻变革。

陆军指挥军官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资源观、信

息主导观和信息安全观,切实把信息作为战场的第一资源,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在战斗力生成和作战中的主导作用,重视战场信息安全,特别是对指挥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范。

陆军指挥军官必须具备实时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获取作战所需要的情报信息;具备高效的信息筛选能力,在战场“信息超载”的情况下,面对海量的真假并存的混沌信息,能够进行区分鉴别、准确选择有用的战场信息,确保做出正确的指挥决策;具备精确的信息控制能力,能够按照作战需要合理分配信息资源,及时、迅速、安全地传输到作战力量系统的各个部分,确保它们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得到与行动需要相适应的信息支援。

信息时代的作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各种作战力量高度融合、体系对抗为主要特点的联合作战,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作战方式。联合行动不仅存在于战略战役层次,且已经延伸到战术层次;不仅表现在战争行动,且拓展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不仅是各军兵种的联合行动,且是军地间的联合行动,有的情况下将是国家间的联合行动。

陆军作为联合作战的重要力量,未来无论是在战争行动中还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都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在战争行动中,或者遂行联合作战背景下的陆军作战任务,或者直接遂行战术层次的联合作战任务;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则可能与其他军兵种、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实施联合行动,甚至是参与多国间的联合行动。联合作战的这种发展趋势,对陆军指挥军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信息时代的陆军指挥军官培养,面对联合事务日益向多领域拓展、联合作战日趋向战术层次延伸的发展趋势,必须把联合指挥能力作为陆军指挥军官的核心能力突出出来,要切实强化陆军指挥军官的联合意识,跳出单一军兵种主导作战和赢得胜利的思维定势;参与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更需具有跨领域行动的大联合意识。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陆军指挥军官的联合指挥能力。为适应遂行联合行动任务需要,陆军指挥军官必须具备双重的素质能力,既要精通本军种的联合专业,具有指挥陆军作战的能力;又要熟悉整体作战力量、全维战场空间、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联合行动协调与保障等联合事务。特别是要具备运筹决策联合作战重大问题的能力,具备协调各种力量联合行动的能力,具备控制全维空间联合作战进程的能力,具备调配战场各种保障资源的能力。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来自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双重压力,在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突出,民族分裂势力的暴力恐怖活动、重大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陆军作为参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力量,其任务空间已经由过去的单一战场向“战场”和“灾场”的双重空间拓展,实施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已经成为陆军部队的重要任务。这要求陆军指挥军官培养,必须在加强作战指挥能力培养的同时,强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应对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快速反应能力。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都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能瞬间形成“灾害场”或“灾难场”。因此,陆军指挥军官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确保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应对,指挥部队展开行动。

要提高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灵敏预见能力。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衍生性,一种灾害或恐怖袭击事件,有时会引发另一种灾害或灾难事件。这就要求陆军指挥军官指挥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必须具有灵敏预见能力,能够科学预测灾害或事件的可能演化趋势,力争主动,防患于未然。

要提高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法规政策运用能力。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鲜明的亚对抗性,军事力量运用也大都是“低强度”的。例如维稳中的戒严、封锁、驱散行动等。这就要求陆军指挥军官,不仅要具有合理运用军事手段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运用非军事手段,特别是运用法规政策宣传引导、控制事态、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指挥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媒体沟通能力。现代传媒技术使“灾害场”或“灾难场”成为越来越公开透明的场所,军队行动也往往是在媒体监督下实施,社会关注度高,政治影响大。这就要求陆军指挥军官,不仅应能迅速、正确地处置各种复杂情况,还要能与各种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客观地介绍和反映部队的行动。

培养信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陆军指挥军官,是军事教育的系统工程和崭新的时代课题,既需要要创新发展教学内容,也需要拓展培训途径和方式,创设开放的培训环境。培训要坚持初、中、高逐级衔接、层层递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