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圳能打造出一流大学吗

2009-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

“深圳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大学,尤其是缺少一流大学。”“高校太少是深圳发展的一块软肋”……这样的议论,成了近期深圳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深圳真的缺少大学吗?”“没有一流大学的深圳,会给这座雄心勃勃要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城市造成什么样的硬伤呢?”一个个问题,像一块块沉甸甸的石头

砸在深圳人的心头。

大学稀少是深圳挥之不去的“隐痛”

2009年9月15日,一则新闻引起了深圳人乃至国内很多人的热切关注: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从全球遴选的2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圳新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有人评价,创办一所以“南方”冠名的科技大学,并且从全球范围遴选校长,既充分显示了深圳市要创办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魄力,同时也将深圳市在缺少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根基不深、科技成果原创动力不足的短板制约下产生的焦躁和无奈感暴露无遗。

在30年改革开放中获益最大的深圳,先后赢得了“金融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等各种殊荣和美誉,但一说到大学就明显底气不足。在深圳,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深圳处在经济发展最前沿,即使没有名牌大学,也能吸引到全国各地的英才“孔雀东南飞”,获得超常规的发展。但目前的态势是:全国各地千帆竞发,深圳以往对人才的独到吸引力正在渐渐减弱。有专家认为,如果深圳的大学不能往更高发展,深圳将会失去“人才造血功能”,甚至不上则下、不进则退。只有拥有一流大学、一流大师,才能为这座高速发展30年、正在向一流城市迈进的改革拓荒城市护航。

深圳一位名为“夜郎锅王”的网民举例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为有了斯坦福,一个人烟稀少的海军工作站点因之蝶变为世界科技重镇“硅谷”,赢得了“上帝的最美GDP”之称;而英国的剑桥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他们的存在不仅仅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科技、文化、经济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呈现了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成长。

有些人甚至认为,深圳之于上海、北京、香港的差距,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深圳的大学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的差距。

缺少大学,尤其是缺少一流大学,的确是深圳一个挥之不去的隐痛。

论人口,1400万人口的深圳比香港多了不止一倍;以目前城市经济总量及城市竞争力排名计算,深圳经济总量仅居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位列全国第四,而城市综合竞争力则独占鳌头。但是说到大学,深圳根本无法与这些城市同居一个档次。北京有高校82所,上海有普高65所、独立学院5所,广州有高校63所,邻近的香港也有高校9所,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大连有高校23所,青岛有高校26所,苏州有高校18所。深圳满打满算只有5所大学。6年前,深圳市委一位博士计算过,像深圳这样经济规模及影响力的城市,就是办20所大学也不为过。

另有一位专注教育研究的资深媒体人士则疾呼,除现有大学外,深圳至少还应建一所医学院、一所外国语学院、一所音乐学院、一所美术学院,特别是还要建一所能和中欧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比肩的商学院。

曾经雄心勃勃的深圳大学为何没能成为一流大学

众所周知,深圳有一所深圳大学。26年前,深大初创时期,也曾雄心勃勃。在当年深圳全年财政仅2亿多元的困顿时期,深圳市政府慷慨拿出5000万元,投资在深圳后海湾畔1平方公里的荒凉滩涂上,并放出豪言:“要将深大建成一所50年也不落后的艺术精品!”同时引进了张维、黄达、方生等清华、北大、人大一批各领域领军人物。如今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也是当年从北大挖过来的人才。

如今,26年过去后,深大的一流大学梦似乎已不复存在。在国内至多能跻身于二、三流大学之列的深圳大学,有人甚至将其称为“深圳人的子弟学校”,意思是专为收罗那些考不上外地名校的深圳子弟而设立的学校。就连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最近到深圳大学调研时也坦率指出:“深圳大学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尽管深大在全国高校居百位之后,在世界排位上也与在她后面起跑的香港科技大学相差很远,但深圳大学在短短26年间能实现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办学层次的“三级跳”,仍然算得上是创造了办大学的“深圳速度”。深圳大学在全国曾率先推出学生交费上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教职工聘任制度、学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等,每一次改革都曾震动全国。

然而,深圳大学为何没有实现深圳人寄予厚望的“一流大学”梦?有人说,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规律在深圳大学的身上再一次得到了应验。作为财力雄厚的深圳市“独生子女”的深圳大学,每年市财政划拨的资金多得几乎用不完,如今深圳大学的老师远不复有当年初创时期那股敢想敢干的改革精神了,他们满足于今天得过且过的小康日子,再也没有人做一流大学梦了。

但深圳大学的领导们认为,深大没有成为一流大学,是受制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

在深圳最近举办的一个名为“大学改变深圳”研讨会上,面对众人对深大的责难和诘问,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显得一脸无奈:“事实上,深大现在也面临着制度约束的尴尬,这种尴尬让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有想法、有激情,但却难以实施。”

深圳大学无疑是以创办一流大学为目标的,而且现在的校长章必功教授也是一位非常有想法有能力有作为的领导。但是陶一桃认为,大学能否成为一流,不一定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行政级别的约束:一是大学所在的城市级别决定了大学的位置,此外还要取决于老百姓对大学的认可。“老百姓认可一所大学的主要信息来源,与大学在高考录取中处于第一批、第二批还是第三批联系在一起,这不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而是由制度安排决定的。”陶一桃透露:深圳大学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造,但改革方案还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结果如何,前途未卜。她认为,体制性障碍使深大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付诸东流。

曾经担任过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现任凤凰卫视评论员的刘申宁,在这次研讨会上也坦率地指出了大学发展中的关键点:“关键的问题是能不能摆脱旧的体制,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活力。”在挣脱旧体制方面,刘申宁看好深圳新创办的声称要“去官化、去行政化”的南方科技大学。他认为,深圳应该动用所有力量,给南科大一个宽松的办学环境,政府要发挥护航的作用,使南科大不被现在的教育体制束缚。

深圳能在突破现有教育体制上有所作为吗

“很多困难不能突破的时候一定会说正处于转型期,很多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一般就说是体制问题。”在谈到现有教育体制对大学发展的束缚时,深圳社科院城市运营中心主任高海燕发表了不同看法。高海燕认为,深圳办大学确实存在体制的问题,但同时,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有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些都是深圳办一流大学的“尚方宝剑”。高海燕指出,深圳创办一流大学中遇到的种种障碍,“主要还是改革动力、改革理想、改革精神的问题”。

关心学生、关注教育的李开复曾经说过,真正的勇气还包括一种坦然地接受不能改变的事物的精神。

在创办一流大学的路上面临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某些旧因素制约时,激进的变革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教育改革应当避免激进,更多地探讨如何在接受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寻求突破。

让深圳人感到欣慰的是,深圳目前拥有一个办得比较成功的大学城。这座大学城引进了北大、清华、哈工大等3所名校的研究生院,6年来作出了许多办学创新,比如培养模式上的“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后勤服务的“公共资源共享化”等。大学城管委会负责人张儒林指出:“深圳大学城所做的一些改革,没有审批也没有报批,但是也并没有违背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这些都是大学城在现有的体制下寻求的一种突破。”

许多网民认为,国家批准的《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圳在体制改革上,别的地方不可试的,深圳可以先试;别的地方暂不可行的,深圳可以先行。既然有这把“尚方宝剑”,深圳在创办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就没有理由自我束缚。

深圳一位知名的民间智囊人物金心异也指出,其实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深圳已经拥有较好的条件。首先,深圳拥有雄厚的财力,“很多大学的财政被管死了,而深圳有财力自己办大学、为自己需求服务,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适当的大学体制”;其次是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上位法的约束,进行一些试点和探索”。此外,整个深圳已经对创办一流大学形成了共识,形成了从上到下全社会都能理解和支持办一流大学的氛围。他表示:“我觉得有这三个条件,说明深圳具备了创办一流大学的基础,深圳也应当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去做一些探索。”

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则建议:“基于深圳的城市定位和支柱产业,深圳起码有两个学院应该走在全国前列。首先,深圳这个城市如果没有中国一流的商学院是非常遗憾的;其次,深圳还应该拥有中国一流的设计学院。深圳作为设计之都,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没有一个好的设计学院,就无法给高端人才提供平台,在设计行业里面就没有话语权,这和深圳这座城市的地位是不匹配的。”

缺少大学,尤其是缺少一流大学,是深圳一个挥之不去的隐痛。目前,整个深圳已经对创办一流大学形成了共识,形成了从上到下全社会都能理解和支持办一流大学的氛围。

图为深圳市区鸟瞰。(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